蟹苗放养后,谨防懒蟹问题的出现

在蟹苗放养后,由于由于池塘环境、水温、水质发生变化,蟹苗会栖居在洞穴或水草丛中,不肯出来活动和觅食,其体色深黑、甲壳硬、生长缓慢、伴有肌肉萎缩现象,逐渐成为——

“懒蟹”!

而针对“懒蟹”出现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6点,大家可以参考规避:

水草栽种分布不合理。

(1)池塘中水草偏少,覆盖率低于10%,河解缺少隐蔽场所,河蟹会在围垦边打洞,形成懒蟹,建议栽种蟹水草,追施益藻源,促进水草生长。

(2)池塘中水草偏多,年前种植的水草或上年留下的伊乐藻呈现“疯长”现象,覆盖率超过40%,影响到河蟹的正常活动和觅食,形成懒蟹。

早期温度低,河蟹活动量小,建议稀疏水草,控制覆盖率在20%左右,割去草头,留出空隙,加水冲水,使用益藻源促进水草生根。

池塘水体PH值偏高,长时间维持在9以上,水草疯长的池塘PH值更高,从而影响螃蟹的正常觅食,形成懒蟹。

建议:水草偏多的,先处理水草,然后水立解(每瓶兑水稀释2-3亩)解毒,第二天再用益藻源(早期1米深水体每袋可用于10-15亩;中后期1米深水体每袋可用于20-25亩)泼洒。

放养密度大,前期投料少、不投料或者投料不均匀,很多河蟹吃不到料,形成懒蟹。

建议:早期河蟹摄食量小,活动范围小,建议沿着浅水区均匀稀撒,可适当搭配些小鱼投喂,不宜定点投喂,同时用金维安拌料(每袋可拌料-kg,连用3-5天),促进采食。

池塘水质清瘦、水体温差变化大,藻类缺乏、水体溶氧偏低。

建议:加强低温期肥水,促进藻类生长,降低水体温差,可以使用益藻源肥水培藻。

池塘水位不稳定,排水换水过于频繁,河蟹容易出现挖洞穴居的现象,形成懒蟹。

建议:前期池塘保持水体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可以适当加水,逐渐提高水位,如果如遇特殊情换水量过大,及时使用水立解泼洒。

池水亚硝酸盐、硫化氢以及劣质肥水产品残留的重金属毒素等,蟹苗较敏感,易打洞形成懒蟹。

建议:及时检测水质指标,合理应对,可使用底居速解安B化水泼洒,然后再使用FS活力菌调水降解。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8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