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即将到来,螃蟹养殖应及时做好安全防控

5月,气温逐步回升,养殖水温也随之不断升高,水体中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加快,加之养殖过程中投饵量的增加,水体中的残饵等污染物也开始增多,易导致养殖水环境恶化而引发各类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养殖生产过程中,各养殖场(户)要切实做好各类病害防控工作。

创西(Nutrition)国际通过市场调研及考察得出结论:近几年,造成河蟹养殖危害最大的是河蟹颤抖病、烂腮病、腐壳病及水质恶化引起的氨氮、亚硝酸盐中毒等疾病。

河蟹养殖过程中的第二次蜕壳高峰临近结束。进入5月,正常情况下水温上升,二壳后的河蟹摄食量大幅上升,池底沉积物亦会增加。健康的河蟹活动加强,对长势较差的水草带来挑战。部分体质差的河蟹,主要是肝胰腺功能下降的个体,摄食较差,随饵料摄入病原,体质不断下降,形成“水瘪子“。另根据气候的不同,伊乐藻陆续出现“开花“,水草生理发生变化,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草体下部的根茎发黄。伊乐藻活力下降,意味着净水能力下降,加之塘底营养盐的积累释放,藻类大量繁殖,藻类残体或土壤黏粒,甚至微溶矿物盐黏附于水草叶面,影响水草呼吸。水草活力下降,藻类大量繁殖,在氮源营养过剩的情况下,容易形成老绿水,继而蓝藻爆发。因此,水草养护需及时调水改质,营养盐补充。

在连续两年遭受养殖产量、养殖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很多养蟹业主在生产管理投入上趋于保守。单论河蟹养殖,这是一个“延期产业”在养出商品蟹之前需要不断的投入,这些投入很难直观看到或预测出结果。所以这一特点便导致行业发展有很多的不透明性,这也是每一位养殖户面临的最大风险。然而正是这些不透明因素,不断地在行业发展中显露出弊端。降本心绪可以理解,但从养殖管理的刚性需求看,合理的生产投入是必要的,更是产量、效益的保障。

随着河蟹养殖技术不断进步,行业不断发展,抗生素在过去大量使用,许多情况下已经不起作用了,也会导致蟹病原体毒性的增加。由于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的长期使用和滥用,河蟹对抗生素的耐药致病菌株不断增多,使其免疫功能下降,药物在水产品中的残留也严重影响食物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大量的病毒性疾病导致机体发生严重的免疫抑制,从而降低河蟹自身胸腺免疫能力,特别是在产业化精饲养的时候,很容易爆发传染性疾病和细菌性混合感染,而恰恰所有病毒性疾病都能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引发河蟹的批量死亡和畸形。

蟹类河蟹颤抖病、烂腮病和腐壳病的流行特点:

1、河蟹颤抖病

河蟹“颤抖病”也叫“抖抖病”、“抓脚病”、“环脚病”或“蜷脚病”,其病原为螺原体,属螺原体科、螺原体属的一种细菌。该病发病频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当前河蟹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蟹病之一。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及新西兰创西研究院的实验室检测结果,把该病的症状、流行及防控建议介绍如下:发病症状发病初期,病蟹摄食减少甚至停食,蜕壳困难,活动力减弱或呈昏迷状态。随着病程发展,步足爪尖变枯黄,易脱落,螯足下垂无力,有时撑开爪尖着地,连续颤抖、抽搐和痉挛,口吐泡沫,不能爬行。发病后期解剖蟹体,肝胰脏呈褐色或灰白色,严重时肝脏糜烂、坏死,体内积水,肌肉萎缩,鳃溃疡缺损,有的鳃丝发黑或灰色,三角膜肿胀,胃肠无食。

2、烂腮病

病蟹鳃部受感染变色,鳃丝呈现暗灰或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俗称叹气病,该病多发生在河蟹养殖中后期,水环境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症状病蟹的鳃丝变色,有炎症,并局部溃烂,病蟹活力下降,摄食减少,严重时导致死亡。

3、腐壳病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

胸板出现白色斑点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甲壳被侵蚀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导致河蟹死亡,该病是由于河蟹足尖端受损伤感染病菌所致。

据西班牙凯泰奥斯研究机构研究显示,消除病疫的最佳武器是恢复机体自身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提升机体自身的非特异免疫能力,发挥其抵抗疾病能力。肝脏是重要的免疫器官,更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大本营,全身百分之六十的巨噬细胞就聚集在肝脏,发挥免疫作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了解肝脏的免疫功能是防治疾病的关键。

在河蟹整个养殖过程中最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9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