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大闸蟹生长期养殖注意事项

河蟹最适宜的生长期水温为20-28摄氏度,抓好这段时间的各项饲养管理工作,是提高养蟹产量、规格、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根据养殖户的多年经验,现将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1.重视蜕壳管理第一次蜕壳前应采取浅水,增强光照,提高水温,及早开食,以投喂小杂鱼或优质颗粒饲料为主,确保第一次蜕壳顺畅,达到提高成活率和最终养成规格的目的。蟹池外用药泼洒、施肥应避开河蟹蜕壳相对集中期,同时掌握河蟹蜕壳规律,预测下一次蜕壳高峰期。蟹池消毒应在蜕壳高峰期前一周换水后进行,并在饲料中添加1%左右的蜕壳素和(饲料级)磷酸二氢钙以及果寡糖、维生素C等。蜕壳高峰期内应减少投饵量,注意保持环境相对安静。2.控制蟹池青苔前期适当肥水,保持蟹池有一定的肥度,透明度30~40厘米,减弱青苔生长必需的光照,改清明前一次投螺为清明前后两次投放。在青苔萌发初期肥水补菌补藻控制。对面积小的塘口,最好在青苔生长期进行人工捞除。3.及时栽植水草水草不仅为河蟹提供天然饲料,而且能调节水温,提供隐蔽场所,能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和重金属,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水体污染。蟹池种草要多样性,以沉水植物(伊乐藻、苦草等)为主,漂浮植物(水花生、空心菜、清萍等)为辅,并有少量挺水植物(蒿草、芦苇等)。在蟹池中水草分布要有疏有密,水草覆盖率在蟹生长期应保持在60%~70%,过稀要及时补种或移植,过密要人工清除,尤其要注意高温时和汛期蟹池水草的管护。4.适时投放螺蛳人工投放螺蛳既为蟹提供优质的天然动物蛋白源,又能净化底层水体水质。第一次投螺时间要早,一般在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蛳~千克,以利于螺蛳早适应池塘环境,产出幼螺供幼蟹早期摄食。6~8月再补投一次(~千克/亩),两次投入能防止因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长。5.合理投喂饵料根据各阶段蟹营养需求合理搭配,原则是: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动植物性饵料比:6月中旬前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梅雨、高温季节应减少人工投饲量,可控制在正常投喂量的30%左右,防止蟹暴食。用配合饲料应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增加外源性酶辅助消化。相应增加投喂点,以傍晚投喂为主,使饲料能及时被蟹觅食,溶失浪费小,吸收转化率高,污染相对减少,有利于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6.增加蟹池溶氧河蟹以底栖为主,长期生活在水体底部溶氧最低的水域,因此增加蟹池水体溶氧,调理好水质尤为重要。蟹池要保持合理的水深,有条件的要安装底部微管增氧设施。前期经常逐步加注新水,6~9月应增加进水量和换水次数(晴天下午1~4小时,阴雨天半夜或凌晨注水),形成一定时间内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在梅雨或高温季节,气压低,光照不足,水质差的时段,除常规进水增氧外,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投施化学增氧剂(一般在傍晚时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3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