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头疼的水瘪子蟹问题,应该如何防治
每年6月份这个时间点,对于养殖河蟹的塘主来说,可能最怕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河蟹出现不摄食的情况,因为在这种河蟹不摄食或者是摄食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多加处理的话,河蟹就会出现河蟹肝胰腺病变综合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水瘪子”!
对于水瘪子的情况,其实大体上是从年开始陆陆续续有了各种报道,对于这种河蟹症状的起因,有人说是因为环境因素造成的,也有的说是蟹塘的药物毒素残留造成的,也还有说是营养过剩造成的。
总体上来说算是众说纷纭了~
但对于以上这些各个技术员所说的因素,其实我们讲都可以认为是“水瘪子”情况出现的原因,因为换句话说,能够造成河蟹水瘪子问题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单一的问题,基本上只要达到了其中某些致病条件,就有很大的几率出现就是了。
那么,究竟哪些情况会是水瘪子形成的原因呢?
药物残留,尤其是菊酯类清塘药物;
在诸多对于河蟹“水瘪子”这类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含菊酯清塘药物残留能够引发河蟹的慢性中毒,尤其是春夏交替时节,这时候的水温相对偏低,这使得菊酯的残留不容易去降解,积累下来就会造成池塘水环境逐渐恶劣。
同时,也因为菊酯类药物在土壤和底泥中分解缓慢,半衰期长,残留时间长,而河蟹因为是底栖生物,长期处于含菊酯的底泥和底层水环境中,可能导致其摄食、营养吸收障碍,最终导致水瘪子情况。
阴雨、梅雨等极端天气;
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每年周期超长的“梅雨”季节是诱发“水瘪子”情况的罪魁祸首之一。
因为长时间的降雨,降水多,太阳光照少后就会导致河蟹产生大量活性氧自由基,造成类胡萝卜素的消耗,在类胡萝卜素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使肝胰腺呈现“白化”状态,直接导致水瘪子爆发。
蟹塘底质的恶化;
对于蟹类养殖户来说,蟹塘底质问题基本上是一个贯穿整个养殖过程都要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