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横行霸道的美食是什么
丨秋风起,把阳澄湖吃个底掉丨
正在昆山吃大闸蟹
我还真是一点不羡慕
完全不想吃...
不想吃...
▲大闸蟹来啦!摄影/李磊
这几天正在昆山品尝一种最“嚣张”的美味——阳澄湖大闸蟹。可惜它再张牙舞爪、横行霸道
中国人对于美食的态度,总绕不开“应季”二字。秋风一起,大闸蟹们就上了餐桌。昆山市紧邻阳澄湖,巴城镇几乎承包了阳澄湖养殖环境最好的东岸。每年秋季,这里就聚集了中国最爱吃蟹的一群人。
昆山人,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到昆山品蟹的食客们,往往会选择巴城镇作为目的地。不过不少人可能不知道,巴城人正是首先发现大闸蟹美妙滋味的人。
▲每到蟹季,巴城镇的夜晚就被大大小小的蟹楼、蟹坊的灯光点亮。摄影/周梦初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就是蟹和尚。传说中法海因为破坏了白娘子和许仙的姻缘,而被观音菩萨惩罚,做了蟹充满污物的胃,人人见而弃之。摄影/朱锐
无论传说是真是假,自从大闸蟹被确认能吃又好吃之后,就有无数人将之视为无上美味。
▲现在正是农历九月,是圆脐的母蟹最肥美的季节。摄影/朱锐
中国人既总结出了“九月团脐十月尖”的吃蟹规律,也有“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挑蟹规则,把每一只螃蟹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看看亲王马伯庸面前的蟹壳山,就知道大闸蟹到底有多好吃了。摄影/李磊
▲刚刚出水的大闸蟹。摄影/卢允聪
阳澄湖大闸蟹全国驰名,其实是很近的一件事。
没生在阳澄湖,还敢叫大闸蟹?
▲博物小亮正在科普大闸蟹的相关知识,但是旁边的战研老师和马亲王,完全沉迷于大闸蟹的鲜美味道之中。摄影/Geethan
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这长着毛茸茸钳子的家伙在中国分布极广,北至辽宁,南至广东,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却偏偏是以阳澄湖出产者最为出名
▲大闸蟹出水的一瞬间。摄影/饭火花
吃得好,住得好,心情舒畅,大闸蟹自然是出落得格外肥美。
▲阳澄湖。摄影/朱锐
▲航拍阳澄湖蟹塘。摄影/周梦初
等到民国,上海日益繁华,消费力与日俱增,上海又十分流行吃大闸蟹。
▲开水哥:“哎呀,我胡子呢?!”摄影/朱锐
蟹是阳澄湖的好,可这湖蟹为什么叫做大闸蟹呢?
以前阳澄湖的捕蟹人,会在水中设置一道竹编的闸,螃蟹爬到闸上,很容易就能被抓住。借由水闸捕捉的蟹,自然就被叫做闸蟹,那么其中个大肉足者就是大闸蟹了。渔民给这水闸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簖”(音:duàn),上海的简称“沪”也是这种工具的别名之一。
▲如今规模化养殖大闸蟹已不需要“簖”这种传统工具了,而是改用笼网。摄影/朱锐
蒸煮自然最能保留蟹的本味,但是大闸蟹的吃法远远不止这一种。
▲在众多的吃蟹传统之中,人们常说的就是螃蟹与柿子不能同食。其实这并无科学依据,只要螃蟹、柿子本身没有问题,即可同食无忧。各位老师这次就亲身“试毒”,证明其安全性。摄影/朱锐
中国人吃蟹的“十八般武艺”
中国人吃蟹,还真有一套“兵器”,这就是“蟹八件”。
▲蟹八件。绘图/Q年
有这法宝在手,可以把张牙舞爪的螃蟹大卸八块,不放过哪怕一丝蟹肉。这种吃法也被民间称作“文吃”,至于“武吃”,当然就是牙咬手掰的直来直去了。
清蒸或水煮还能“文吃”。另一种最经典的大闸蟹吃法——醉蟹,则一定要“武吃”才过瘾。
▲这次吃到醉蟹还是重壳的哦。摄影/饭火花
大闸蟹事先要养在清水中,让它们吐净腹中泥沙污物,并刷洗干净。
之后用精盐点在蟹脐处,再将螃蟹完全浸没于上好白酒、白糖、花椒、葱、姜制成的醉液之中,浸泡十天至月余不等,即可食用。
浸透了醉液的大闸蟹,带着酒味,又隐隐透出螃蟹本身的鲜甜,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食用生醉蟹确实存在风险,但是选择超低温速冻的醉蟹可以保证安全。当然,最保险的还是彻底熟食。摄影/朱锐
巴城人制醉蟹并不一定选用膏黄籽肥的秋蟹,健壮的“六月黄”也是上佳选择。吃这种“童子蟹”,大多是选择公蟹,虽无成熟公蟹肥美的蟹籽,但胜在肉质丰满,制成醉蟹别有一番风味。
蟹酿橙,。将橙子掏空,成橙盅状,填入蟹黄与蟹肉,上锅加酒与盐蒸熟即可。这道名菜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朝,而且当时已是达官显贵餐桌上的“明星”菜品。
▲蟹酿橙。供图/图虫·创意
▲我单方面宣布:蟹黄永远是大闸蟹最肥美的部分。供图/视觉中国
其余的做法如蟹粉狮子头、蟹黄汤包、蟹饼等等,都是让大闸蟹“死得其所”的流行吃法。这中华绒螯蟹,生在中国,真说不清到底是幸还是不幸。
听说吃蟹还分海蟹派与河蟹派?
你站哪一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