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王蟹后新鲜出炉上海河蟹还香吗
蟹王.7克!蟹后.6克!
11月9日,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五届蟹文化节暨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决出了今年的大闸蟹“冠军”。大赛传出消息,今年全国河蟹总体产量预计约80万吨,比去年增加不少,但仍比往年平均水平略低。
后疫情时代
河蟹产业保持稳健发展
一年一度的“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被誉为河蟹养殖界的“奥斯卡”,是全国河蟹养殖的风向标。大赛中最令人期待的环节,莫过于“蟹王蟹后”的现场评审。
经过评委一天的精细评审,最终摆在桌上的几只候选蟹大咖,可是从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江西、重庆、四川等地80余家单位选送的余只河蟹中经过几轮评审精选出来的。它们不仅要在现场比拼体重,还要接受几位专家对其“颜值”和内涵的考量。
经过测量体长、重量、抽取标本检验化学药品残留、专家现场观测评分等环节,最终,江西省吉水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的雄蟹和雌蟹,一举夺得蟹王蟹后称号。金蟹奖、优质蟹奖、最佳种质奖、最佳口感奖等奖项也各有归属。
“全国河蟹产业从上世纪60-80年代的‘天然放养’阶段,经过了人工强化养殖、生态养殖阶段,如今正朝向绿色养殖的方向发展。”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介绍,去年开始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各行业带来了显著的影响,河蟹产业莫不例外,产量下降明显。年进入后疫情时代,全国河蟹养殖重良种、重技术、重水质、重管理,使得我国河蟹产业整体上产量平稳,河蟹养成规格和品质稳中略升,河蟹产业整体发展平稳。
今年全国河蟹产量预计约80万吨,商品蟹来源充足,高品质的品牌蟹价格会比往年略高一些。市民可即买即食,无需囤积和储备。
经历“三重考验”
上海河蟹迎来丰收
全国河蟹已呈群雄争霸之势,生产成蟹的省市已达28个。其中,上海的河蟹养殖规模虽然不大,但养殖科技含量高、技术先进,整体品质上佳。此次大赛中获得“最佳种质奖”的9家获奖单位里,就有4家是上海养殖企业。
“上海河蟹今年经受了‘三重考验’,仍迎来丰收之年。”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副教授马旭洲介绍,今年上海经历了“最强台风”“最长高温”(8-10月超过50天的30℃以上高温)和“最早寒潮”的“三重考验”,对河蟹产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上海河蟹产业的技术人员和养殖人员积极“减灾救灾”和“因灾施技”,上海河蟹的整体规格、产量和品质均有所上升。
今年仅上海参赛河蟹就有25家,约占全国参赛单位的三分之一,涵盖上海崇明、松江、宝山、浦东、青浦、金山等全部上海养蟹区。上海本土养殖大闸蟹已位于全国一线水平,上海河蟹产业的良种覆盖度、技术集成度、市场欢迎度等方面都处于全国最前列。但因为养殖面积不大,市场需求巨大,导致上海本土的大闸蟹已是供不应求。松江的“黄浦江大闸蟹”、崇明的“清水大闸蟹”,以及浦东的“塘之趣”大闸蟹等很受市场欢迎,有的品牌蟹需要提前三五天预约。
马旭洲透露,今年秋后高温时间长,河蟹育肥和上市时间比去年晚了约10-15天。随着近期气温降低,河蟹的饱满度会有提升,“九雌十雄”,口感较好。
文字:符佳
部分摄影:郑峰
编辑:李志豪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