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才是第一鲜,这是个问题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陆上的,水里的,收获的物产太多,于是就有了谁才是第一鲜的比较。我们的老祖宗仓颉造字的时候,其实就给了答案的,鱼羊为“鲜”。但是这些年人们吃的好东西太多了,忽然觉得鱼也不鲜了,羊也不鲜了。好像什么东西都打动不了那挑剔的味蕾了。(鲜字的金文)好在,属于秋季的传统鲜味还是一直存在的,毕竟,传统的力量足够强大。陆上鲜,且不说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陆上的非植物鲜味,好多已经不允许随便让人大快朵颐了。那就说说水里鲜。属于秋天的水里鲜,我认为当属螃蟹。螃蟹主要分为淡水与海水两种。当然,还有陆蟹,这个是一些少见的另类,也暂时放在一边。淡水蟹和海水蟹的两个代表人物是“大闸蟹”和“梭子蟹”。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曾经官至京兆府户部参军,自然对美食也是见多识广,他曾经将熊掌和蟹螯并列,称之为陆上和水里的鲜味双绝,可见螃蟹作为鲜美担当也是有了些年头了。另外,也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最起码在唐朝的时候,螃蟹就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推崇的舌尖上的美食了。咱们大家都认识的迅哥儿曾经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好像这位勇士应该是一个姓巴的昆山人。大禹治水来到昆山巴城地界,被一种可怕的“夹人虫”贻误了工期。这种夹人虫相貌丑陋,专门在河工晚上休息的时候悄然出没。河工被夹人虫夹伤,无法正常工作。大禹委派巴城的壮士巴解前去治理这些讨厌的夹人虫。到了夜间,巴解带领大家在河工休息的地方四周挖起深沟,并将滚烫的开水倒入深沟。估计夹人虫只会横着走,再加上夜晚,视线不好,没有看清前面的开水沟,结果就一头撞将进去,眨眼间就由青色变得成了红色——被人煮了。如此一来,可不得了了!一道舌尖上的美味由此横空出世。人们还将巴解的“解”字放在“虫”字上面,寓意是巴解搞定了可怕的夹人虫。于是“蟹”字应运而生,阳澄湖周边的吃蟹历史也由此开始。后来,越吃越精致,还研究出吃蟹的专用工具,史称“蟹八件”。这在世界美食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大户人家所用的蟹八件甚至是用纯银打造,年头久一些的,已经成为古董。价值比它的主人吃过的所有大闸蟹都贵了。江南的淡水螃蟹称为“大闸蟹”。据说是因为捕蟹的时候,用许多竹竿插入水中,形成一道“闸”一样的竹栅,让误入其中螃蟹无处可逃而得名。这种说法已经成为主流意见,我也不想搞出一种新的说法。我想说的是,上海简称“沪”,而“沪”的意思正是将竹竿插入水中形成竹栅。那么由此是不是可以推断“大闸蟹”的称呼是“桑海宁”发明的呢?(欢迎上海的阿国、阿嘉前来讨论哈。)(沪字的几个早期写法)大约公元前年左右,泰伯和仲雍从陕西直奔太湖流域,在无锡梅里创立吴国。那个时候,四百多米高的东方明珠塔所在的地方估计还是汪洋一片。而大禹治水的年代距离泰伯仲雍的年代已是横跨千年有余。估计螃蟹已经成为当时的“网红”了。可以断定,除了江南的水稻,作为水里鲜的“大闸蟹”也一定为当时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梭子蟹,作为海蟹,比起河蟹不太容易被抓到,不容易被人煮了,所以一直一来海边的人们还能勉强吃点(因为吃螃蟹比吃鱼麻烦,所以宁肯吃鱼。),而内地人更是比较少见了。直到宋朝的时候,海边官民进贡到皇宫里的“梭子蟹”其实一点儿也看不出螃蟹的模样的,因为那是一种叫做“蟹胥”的蟹酱而已。野史中还有一个不知真假的笑话,说是宋朝某个戍边将领因为有功,朝廷命令奖励以梭子蟹。内地戍边的将领哪儿见过这种“丑八怪”?不知道这个浑身铠甲的玩意儿是可以煮了吃的,看到这个玩意儿长相凶狠,于是,将其挂于门上,以辟邪。中国沿海盛产的梭子蟹,学名叫做“三疣梭子蟹”,这个品种的梭子蟹主要分布于中国周围的海域,比如朝鲜、日本、马来群岛等地。此外,在红海地区也有分布。世界范围的大规模人工养殖也主要在中国。而且,这大规模人工养殖的历史其实也很短暂。直到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才渐成规模,距今也不过三十年的光景。现在,大闸蟹和梭子蟹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沿海还是内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