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阳澄湖蟹都能叫大闸蟹

秋风起,蟹脚痒。——先简单科普一下,这句大家耳熟能详,却不知其所谓的,关于螃蟹的民谚。尤其是南方诸君咱要知道,免得给北方诸君问愣了。——简单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淡水蟹是一种洄游生物,虽然长期生活在淡水中,但是其性成熟及生殖,需要在河流入海口有一定盐度的水里才能完成。所以秋风起时,河蟹们或走水路或走旱路,开始了向着“大海的方向”的大规模的“生殖洄游”。因此,看在人们眼里的景象就是,秋风一起,田野里到处爬着螃蟹。

喜欢抬杠的不要问我很多内地的塘里围养的螃蟹怎么生殖。兄台!那都是蟹农买来蟹苗放进去养的,而且养它们是为了进你的餐盘,不是为了让它们生殖的。谢谢!

说到河蟹,我们当然地想到的是阳澄湖大闸蟹。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可是“大闸”并不是一个地名,也不是一个生物学名词,为什么大闸蟹要叫大闸蟹呢?

先说一个完全不着调儿的解释。比如,有人说,大闸蟹其实原来是叫“大煠(zhá)蟹”。因为“煠”是苏南的一种烹调方法,就是下汤锅煮,苏锡常一带常说“煠一煠”。所以,还以此引申出以前吃大闸蟹不是蒸着吃的,而是煮着吃的。呵呵!

苏锡常一带是有这样一种烹饪方式,但正确的读音应该是“sá一sá”(差不多就是“仨”字读第二声)。这个不重要,方言的读音总是很难用文字表现。重要的是,这个“sá”绝不是下汤锅煮到熟。这个“sá”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焯水。大多数目的是预加工,并为了去除食材的异味。比如做春笋前,为了去除笋子的麻涩感,我们要将春笋“sá一sá”。只有在做凉拌菜的时候,这个“sá”才是最终的用火,而在其他菜式的制作中,“sá”都只是中间的一道加工步骤。

关于“闸蟹”名称的由来,比较靠谱一点的说法是“闸”是一种捕蟹的方法。即用竹枝编成“闸”插进水里,叫做“闸”,也叫做“簖”。这种竹闸,经常编成弧状,或向内倾斜着插进泥里。以增加爬上去的难度。这样,仿佛跃龙门一样,能翻过竹闸,最终落进捕蟹网袋的螃蟹,都是体格健壮的螃蟹。而体格瘦弱的蟹都另觅他路去了。所以“闸蟹”是特指这种“能翻过竹闸”的“强壮的”蟹。所以说,不是所有的河蟹都能叫“大闸蟹”的。也不是所有的阳澄湖蟹都能叫“大闸蟹”的。

尽管“大闸蟹”已经名闻天下,但在苏北姜堰的溱湖,人家现在仍然固执地叫“簖蟹”。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螃蟹都能叫“簖蟹”的。

无论叫什么,我们常吃的河蟹叫做“中华绒螯蟹”,在通海的水系中都能生长。但是,明显爱吃河蟹的地区,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而北方人比较少吃。在北京天津,吃的多数都是海蟹。这可能是北方人比较粗犷,吃不了河蟹这种需要非常细作的美味。我作为一江苏人,对于吃河蟹其实也比较踌躇,既羡螃蟹的美味,又不耐吃蟹的麻烦。

记得以前看过一期美食节目,某地的大厨去安徽的芜湖寻觅食材,当地人带他上了江船捕捉野生江蟹。最后终于捕到了一只。这是一只可以沿着二十多度坡度的玻璃板爬上去的蟹。这绝对是一只比大闸蟹还大闸蟹的蟹!最后这位大厨用这只蟹炖了萝卜丝汤!气得我一口老血差点喷到屏幕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9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