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到的鳊鱼大概率是钱塘江里的三角鲂

刘军连工作室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本文来源:杭州网」

国庆假期是亲朋好友相聚的好机会,餐桌上少不了一道鱼。论吃鱼,葱油鳊鱼算是很家常的,肉质鲜嫩,价格也不贵。但你有没有想过:葱油鳊鱼,用的是哪种鳊鱼?为什么偏偏是它?

塔鳊、三江鳊都是它的别名

冬天必备鳊鱼干,也是它

国庆前,我去了一趟杭州市农科院水产所,所长王宇希告诉我,这条鳊鱼就是鲂,个头小点的叫团头鲂,个头大点的叫三角鲂。听学名很陌生,但民间叫法你说不定听过。

团头鲂又叫武昌鱼,因毛主席的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名头响彻南北。

至于三角鲂,老杭州人叫“塔鳊”,它和六和塔有不解之缘。每年的3月,鱼群在六和塔附近水域溯游产卵,就会有很多鱼儿被打捞上岸,送上周边食客的餐桌。建德人又叫它“三江鳊”,因为建德处于新安江、兰溪江、富春江三江交汇处。

三角鲂有着青灰色的背,银灰色的两侧,银白的腹部。别看它小小的头,侧扁的形体,但是它头后背部急剧隆起,身子呈菱形,还是挺壮实的。

它和团头鲂长得非常像,最大差别在于,三角鲂背更高,侧面看更像三角形,所以叫三角鲂,它的尾柄也更长些。

怎样区分团头鲂和三角鲂?王所长教了我一招:市场上在卖的,一斤出头的是团头鲂,两斤以上的基本是三角鲂了。

有人会多问一句:分得那么清楚干什么?

涉及到吃,大有讲究。

团头鲂是吃素的,偏草食性;而三角鲂偏肉食性,吃钱塘江底栖的螺蛳、黄蚬长大,长得快,个头大,肉质也更好。

王宇希感慨,以前钱塘江挖沙船多,破坏了螺蛳、黄蚬等栖息场所,因饵料生物场所被破坏间接对钱塘江三角鲂资源产生了影响;这几年大力整治挖沙船,加大增殖放流,对钱塘江三角鲂资源恢复起到明显作用。

一般饭馆更偏爱大块头三角鲂。每个冬季,在杭州晒成一道风景线的鳊鱼干,选用的也是三角鲂,肚子油油的,吃起来特别香。

钱塘江里一条鱼

两代人保护,全国享用

三角鲂有故事。

土生土长的它是钱塘江里最普通的经济鱼类,却倾注了两代人的心血。

年,原杭州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启动钱塘江土著经济鱼类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三角鲂就是其中之一。

具体怎么做?建立活体库。

这个活体库,建起来难度不小。

首先,需要采种。水产所委托渔民沿江收集,集中运输至基地,放入暂养池暂养观察,其间进行种质特性检测,种质鉴定。多久能采到?不确定,等着吧,渔民会有好消息。多少算够?一尾不够,十尾不够,至少尾才够。

这还不算中间损耗率,一部分鱼死在上岸的一瞬间,一部分鱼等不到科研人员来接它,一部分鱼夭折在去科研所的途中,又有一部分鱼适应不了试验池塘的水环境。

不够,再采。最后留下来的三角鲂,都是好样的。

很多种鱼因为长得太相像,研究人员还得辨认一番,才能挑出自家的孩子。

接着,就要挑选亲本做繁育了。按流行的话来说,这叫“组CP”。将合格的一公一母两条鱼配对,等它们产卵,钱塘江土著三角鲂这一支脉就得以延续和扩大。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想留下来可不容易,水产所每年都会进行部分亲本的种质更替,根据年龄、伤病、性状等情况的优劣进行淘汰替换。

同年,原种场授牌,在一代水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钱塘江边建起了一座国家级三角鲂原种场,这里有亩水面,引入的是钱塘江水,模拟钱塘江环境。对鱼来说,这里远离钓竿和渔网,更安全。

除了有人工养殖池塘保存环境,在千岛湖枫树岭镇铜山水库,还有约0亩相对封闭的三角鲂种质资源备份库。每年原种场都把挑选出来的三角鲂原种投放到这个备份库中,让它们在更大的环境中生存,并通过自然增殖形成群体。

因为不是每年都能采集到一定数量合适的野生三角鲂活体资源,特别是近几年,采集越来越难,原种场每年还会繁殖苗种,进行后备亲本的保存。

王宇希是3年来的,接下上一代人的棒子,他清楚自己的职责——对钱塘江土著鱼的采集、保种,并且提供给其他机构。目前,原种场有对“CP”,可以直接拿来做繁育。

因为鱼种保存得好,不少良种场也问水产所要过鱼种。

王宇希主动说起原种场和良种场的区别:“原种场是保存原种,既保存生物多样性,供应亲本和后备亲本,也供应优良的苗种。良种场主要进行良种繁育及推广,良种场的亲本需从原种场引进以保证亲本的纯度。”

这些年,三角鲂的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一尾三角鲂,从省内的湖州、衢州、金华,游到上海、江苏、广东、天津等地,将钱塘江的鲜味带到全国。

钱塘江土著鱼家族之殇

相关调查显示:上世纪80年代,钱塘江全江段有鲥鱼、松江鲈、刀鲚、河鳗、河豚、河蟹、三角鲂、花鲈、凤鲚、鲴鱼、鲻鱼等鱼类资源种。

到了1年,钱塘江杭州段的鲥鱼、白鲟、伍氏白鱼等20多种土著鱼种已难觅踪影,鱼类资源总量锐减到种,品种减少达15.7%。

浙江的母亲河,痛失一大批“孩子”,让科研人员惋惜。

杭州市农科院水产所一直在研究钱塘江里的土著鱼,除了三角鲂,还有翘嘴红鲌(白条)、乌鳢、斑鳜、长春鳊、粗唇鮠、黄颡鱼、鲴鱼等15种。

通过人工放流的手段,把小鱼苗投放到钱塘江里,对恢复钱塘江鱼类资源数量,丰富物种多样性与物种遗传多样性起到关键作用。很多土著鱼类品种,这几年在钱塘江里已经慢慢有了规模,累计繁育苗种2亿余尾,让土著鱼的家族也慢慢庞大起来。

比如肉质细嫩的鲴鱼,俗称“黄尾巴”,就有尾亲本,每年有万尾用于增殖放流。

经济鱼类要研究,非经济鱼类更值得保护。“非经济鱼类很容易被忽视,一旦遭到破坏,没了就真的没了。”王宇希说。

鲥鱼消失一直是钱塘江的一道伤疤,现在,吃客们喜爱的刀鱼也岌岌可危。水产所也曾开展刀鱼资源保护的项目研究,但因刀鱼性子太躁,一出水就折腾,结局多是死亡。“很难,很困难。”王宇希满是遗憾。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聚焦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文件,开启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新篇章。

为了更好了解钱塘江土著鱼的现状,今年初,水产所开启了钱塘江资源调查。这可是项大工程,要和沿江的渔民、渔政部门合作,分季度、地理位置、年龄结构,对环境做定期的采样检测,费时费人。但王宇希说,这项工程,很有意义,要一直做下去,就是大家得耐心等等。

人人都可以为钱塘江土著鱼出一份力。王宇希希望市民合理垂钓,不要进行一人几十根鱼竿的破坏性垂钓;遇到不认识或者稀缺的水生物,要在渔政部门指导下,科学放生或处理。

塔鳊、刀鱼、红眼、黄尾巴……一条鱼,有多个绰号。

你吃过哪些钱塘江土著鱼?在你的家乡,它又叫什么?

欢迎上橙柿互动App留言和我们说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8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