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板镇立体种稻蟹
中秋将至,水稻虽还未开镰收割,但在红星村金香粒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农田里却已然一幅繁忙景象,打捞、称重、包装,一网兜一网兜的肥蟹和忙忙碌碌的人群,点燃了早秋的丰收氛围。秋风响,蟹脚痒,收获期又恰逢中秋品蟹的热销时节,合作社负责人王雷登记着一个接一个的电话订单,仍不忘紧盯螃蟹分拣装箱质量。这位曾经传统水稻种植转型的尝试者,用越发熟练的经营走实了产业升级的致富路。
自年起,王雷瞄准政府升级产业结构、转变红星村水稻主导产业发展方式的契机,紧跟发掘经济发展新亮点和创新实践的政策引导,开始了稻蟹立体种养模式的尝试。在自家的55亩土地上种植优质五常大米的同时投放适应本土环境的盘锦河蟹。蓄势作为,连续两年时间,稻蟹立体种养以“稻护蟹,蟹吃虫,蟹粪肥田”的绿色、有机耕作方式产出高品质、无公害大米和肉质甜嫩的稻田蟹,不仅是“双料丰收”,“稻蟹”模式下的大米售价更是高出普通水稻两倍以上,且凭借优质口感与北京、天津等一线城市建立起企业福利销售渠道。“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一样的春种夏长,不一样的秋收冬藏,实打实的收益夯实了转型升级的基础,更为下一步发展蓄足力量。
今年,由王雷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投入余亩土地,种植培育稻花香2号和龙洋16优质稻种,其中亩稻田投放蟹苗,继续进行稻蟹模式深挖。目前,凭借城郊村的区位优势以及对产品包装的进一步升级,趋近于野生饲养的“稻蟹共生”模式下产出的河蟹还未出水便已在周边市场走俏。深居内陆,盖上“本地产”标签,稻蟹立体种养模式让端上餐桌的河蟹肉肥膏厚,蟹黄饱满,以生态“蟹逅”丰富了草原金秋,更营造出传统农业走新路,特色农业谱新篇的发展格局。
信息来源:魅丽大板
编辑:张明洋
审核:麻国栋霍雅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