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村落文艺记忆走进大石之一古桥历沧

崂山,乡村振兴正风生水起、蓬勃发展,铺开一幅山风海韵、欣欣向荣的秀美画卷。

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崂山区文联实施“崂山村落文艺记忆工程”。“画家村”大石社区成为第一个试点。

此项工程的主要内容是:深入开展文艺回乡行动,充分发挥文艺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助力作用,以文学、剪纸、水彩、国画、摄影、舞蹈、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形式,展现崂山村落特有的自然风貌、民俗风情、特色风物、时代风尚,让人们记得住乡愁,守护好精神家园,帮助乡村更好地挖掘文艺资源、增强文艺优势、打造文艺村落。

走进大石之一

百年台柳路,古桥历沧桑

_

文字/王明伦

篆刻/王海明

贯穿整个南九水的“台柳路”,是中国的第一条汽车公路。由汉河村上行,公路全在山谷间盘旋。两侧青峰入云,路旁涧溪潺潺。遥望东南,但见山势逶迤,青松如黛。山脚下有座名为“玉清宫”的古庙宇,昔日香火极盛。前人有诗赞曰:“汉河东去玉清宫,径在松阴婉转中。瓦是琉璃阶是玉,二崂观宇独称雄。”▲玉清宫

▲将军崮

行至谷口,可见路西大石耸立,状甚威严,这便是著名的“将军石”。此处山体均被开采,唯有该石无恙。相传此石本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员武将,当年方士徐福谎称为始皇帝去海外寻找仙药,携带三千童男女一去不归。秦始皇发觉上当后,遂派将军带人前来追赶,及至海边,不见半片帆影,只好无功而返。归途中路过九水村前,正碰上山顶大石滚落,为防止落石伤人,膂力过人的将军当即用双手将其托住,天长日久,自身也变成了一座石崮。将军虽已石化,却仍心系百姓。得知九水村的土地爷经常趁村民“报庙”之机敲诈百姓、索要钱财,遂将其赶出村外严加惩罚。“奇怪奇怪真奇怪,九水村的土地爷,不住村里住村外!”这首流传至今的童谣,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南九水河南九水河在“将军石”这里拐了一个急弯后,河谷开始变得有些狭窄。村子对面岩壁峭立,怪石嵖岈,此处即是被史志中誉为“小桥曲池,颇饶情趣”的“观川台”。前人有诗赞曰:“孤台突起向岩巅,路转山回别有天。一道清溪如急雨,数峰奇石似飞仙。林深尽处幽禽叫,地静常容野鹿眠。太息题诗人已去,空留草木说平泉。”▲观川台

“观川台”原为一私家别墅,后被日本人强占改作料理店。别墅主人洪述祖之子、著名剧作家洪深曾来寻访,却见物是人非,悲愤之余,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篇散文,后被拍成电影《劫后桃花》,上映后轰动一时。过去附近生长着数株崂山地区罕见的白榕树,大可合抱,气根入地复生为干,遮天蔽日如明堂飞榭,叹为奇观。

公路沿涧谷盘旋上升,河谷两岸,石墙红瓦的民居依山随势,星罗棋布。彷如哪位山水大师笔下的青绿山水图,在眼前徐徐展开。远望近观,每一道溪流,每一座山岩,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南方奇峰嵯峨,高插天际,这便是海拔.5米的“小崂顶”。其上云雾缭绕,猴群出没,是近些年新兴的“打卡地”。

▲小崂顶

德侵占胶澳期间(——),为达到长期“租借”之目的,在崂山地区大兴土木,先是在大石村上方的柳树台建起了“麦克伦堡”疗养院,为方便官兵和贵族进崂山休闲度假,又于年修建了由台东至柳树台的“台柳路”。公路穿山越岭,迂回曲折,尤其是临近终点的南九水段,涧谷陡峭,水流湍急,很多地方须以桥梁涵洞相连。这些修建于二十世纪初的老桥,后来虽曾加以铺筑拓展,但基础结构一直未变,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袭和车辆碾压,至今仍完好如初。

弹月桥“高起飞虹架两山,静听涧底水潺潺。探胜有客扶藜过,身在岚光云影间。”弹月桥是台柳路上最著名的一座桥梁,该桥扼守着进出大石村的要冲,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穹然虹出如半月状,因得名”。弹月桥附近山石嶙峋,溪流潺潺,人行其上,尘襟为涤,有名的“礤哒石”便在其旁。昔日巨石悬空探出如厦,冬可挡风夏可避雨,行人至此纷作逗留,后因妨碍货车通行遂被凿去。弹月桥下潭深水清,累累大石光洁如玉。站在桥头举目四望,不禁使人想起唐人“一弹流水一弹月”的诗意来。草鱼、鲫鱼和白鳝鱼于水中游弋,河蟹、青蛙在石缝间出没。夏秋季节山洪暴发,名贵的仙胎鱼逆流而上,于碧潭中安营扎寨,追逐嬉戏。农耕时代,孩子们夏日在水中捉鱼洗澡,冬天在桥下滑冰玩雪。饱经风霜的弹月桥,像一位慈祥的老者,默默地为他们遮挡风雨。由于两岸涧深崖陡施工不易,当年德人初建时仅为一滚水桥。平时河水从桥洞中缓缓流过,水大时便将桥淹没。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由仰口登陆,经土堑岭口、北九水一路向市区挺进,并在柳树台与德军发生激战。为阻止日军前进,德军自行将桥炸毁,虽断臂自救,却终未摆脱战败的命运。据周至元《崂山志》记载:日军侵占青岛后曾将此桥“复加修治,后被洪水冲毁。我国接收后,重加修筑,始复旧观。”重建后的弹月桥为石砌单孔,发券桥洞。长30米,宽4米,并筑有水泥护栏,上覆精雕细琢的压顶石。桥洞顶部两侧各镶嵌一块刻有隶书“弹月桥”三字的石板。据当年曾参加过该桥施工的村民称,当时建设方对工程质量要求甚严,从河中挖出来的沙子,必须先用水冲洗干净后方可搅拌水泥。正因为施工监管如此严格,才保证了大桥千载永固。上世纪60年代该桥拓宽时,曾将两侧的护栏拆除,其混凝土标号之高,从那些如今仍散落于桥下的水泥残块上即可略见一斑。弹月桥路段为一S形急转弯。因桥面太窄,过去崂顶驻军的“十轮卡”货车通过此处时,须调整数次方可通过。年,当地交通部门将桥两侧各加宽一米,并改为钢制护栏,始成今貌。“弹月桥边人载酒,照影溪流面皱(黄孝纾)”“影留成半月,势曲驾长虹(蓝水)”,自清末至今,来此游览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以计数的诗文,这些发自肺腑的礼赞,让弹月桥名垂青史。小铁桥沿弹月桥上行不远,一条涧溪从东南方的山谷中潺潺而下,两岸树木葱茏,浓荫如盖,即使溽热难挨的盛夏,此处也凉风习习,并无多少暑气。一座长仅数米、被当地人称之为“小铁桥”的桥梁横跨其上,将公路连为一体。不论是早春的涓涓细流,还是夏日咆哮的山洪,小铁桥犹如一位性格敦厚、脾气温和的大石村人,心平气和地引导着或是清澈或是浑浊的山水从桥洞流过,汇入不远处的南九水河。“小铁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侧桥墩均为石砌,修建的十分坚固。历经百余年山洪冲刷,依然坚如磐石,每日承载着日益繁忙的滚滚车流。猫儿岭桥

现在的台柳路大石村段由水库东坡盘旋而上,绕过大坝后紧贴水库蜿蜒上行。众所不知的是,过去该路段由猫儿岭下的山谷中穿涧而过,位于龙泉观庙前的一座桥梁故名“猫儿岭桥”。该桥亦为德人所修建,其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面用花岗岩条石铺筑。该桥为一滚水桥,两头高,中间低,长度约10米。桥梁附近青松白石,绿水映带,远望近观均美如画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修建大石村水库时,途经水库淹没区的部分台柳路被迫废弃,此桥也沉入水底。

小把刀桥“一入名山神已清。岚光涧影两关情。游人曳杖从容看,如在山阴道上行。”正如古人诗中所描述的那样,漫游在青山绿水间,可谓一步一景,景随步移。水库后方的“小把刀”涧谷入口处也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桥,名曰“小把刀桥”。该桥长约5米,宽与路同,单孔,钢筋混凝土结构。两侧桥墩均为块石砌筑,后来两边各加宽约一米左右。初建时曾在桥的上方建有一座小码头(即挡水墙),以防止山洪冲毁路基,后整修河道时将其拆除。

▲节冠东崂

小八刀桥一侧的路边,至今还有一块未加修整的天然花岗岩石,过去其上立有石碑,上书“节冠东崂”四个楷书大字。此碑是民国初年附近的寨上村为村中一位年少丧夫,却一心抚育幼子、赡养公婆、寿龄逾九十的村妇所立。昔日游人每行至此,纷纷驻足观望,无不为这种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所感动。可惜此碑后来被毁,如今只剩碑座。钉子桥

“钉子桥”又称“大灰桥”,位于大石村与竹窝村交界处,九水河上游。“桥下潺潺水,桥头削削峰。红尘飞不到,过此即仙踪。”此处山峰陡立,涧谷幽深,为德人修筑台柳路时所建。该桥长约30米,原来高悬空中,人行其上头晕目眩。大石村水库建成后,随着河床的抬高,高度变成了6米。桥属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铆钉构筑钢筋,以小方石铺筑路面,钢钉密布于方石的缝隙之中,故称“钉子桥”,桥面两侧筑以水泥花式护栏。年将路面加铺水泥,但护栏没动,仍为百余年前之旧貌。

板房桥“枫林落叶,撒空点点珊瑚屑。一绳雁向峥宵没。壑陡山深,秋物正奇绝。丹崖负日金明灭,澄漪镜启中边澈。溪桥顾影头如雪。送我归途,犹是旧时月。”这首近代著名学者黄公渚所作的《一斛珠》词,描写的便是板房桥周围的秋日景色。

▲王子涧

“板房桥”位于王子涧村,为一发券单孔石桥,小巧玲珑,建筑精美,桥面两侧设有石板桥栏。桥下河床以块石铺砌,涧水泻下形成飞瀑。桥洞两侧顶部均有阳刻的楷书“板房桥”三字,为时任青岛工务局长邢契莘所书,落款为民国二十五年(年)。以此推断,该桥应为当年在德人所修原桥的基础上重建。由板房桥往上,山路愈加险峻,谷中民居宛若重楼层阁。著名的“十八盘”迂回曲折,呈“之”字形上下盘旋,每每疑无前路,每每柳暗花明。仲春刺槐花开时,整片山谷如云似雪,香雾弥漫。行至高处,山势开始变得平缓,眼前顿觉开朗许多,这处名叫“柳树台”的小高地,便是台柳路的终点。昔日此处酒店别墅林立,为著名的疗养胜地,可惜德人修造的所有建筑均毁于一战。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后,又建起了“崂山大饭店”等旅游设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岛时报》刊登的广告上即有“比牯牛岭凉爽,比莫干山伟大,比北戴河美丽,比青岛市节省——唯有柳树台”等溢美之词。并有“经济、舒适、稳妥、迅速”的“游崂山专车”于每早八点从中山路的中国旅行社发往柳树台,晚六时由崂山大饭店返回市区。那些曾经的繁华,至今仍在前人的诗文中重现。▲百年台柳路百年台柳路,承载古与今。殖民时代,它是海外列强疯狂掠夺的帮凶;民国时期,它是达官贵人花天酒地的见证;新中国成立之后,它是大石村人与山外联系沟通的纽带;改革开放,它变成了大石村人的致富大道;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条百年古道青春焕发,以崭新的面貌助力乡村振兴,引领大石村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大石村

▲印象大石

▲青松如黛

「艺术家简介」

YISHUJIAJIANJIE

ˇ

王明伦,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崂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崂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崂山区文艺智库专家,青岛市首批农民艺术家,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出版有诗歌散文集《琴屿海风(合著)》,作品入选多种选本。

王海明,崂山印社社长,崂山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根石盆景艺术协会艺术顾问、青岛市国学学会常务理事。

—————————————

—-END-—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3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