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吃螃蟹,古人比我们更专业

每年的十月、十一月的时候总有大量的上海人不惧魔都残酷的交通,驾车从上海到昆山、常熟这些地方,只为一种美食——阳澄湖大闸蟹。

我十年前从北方城市来到上海求学,来到上海之后就被这种美味所深深的吸引,每年我也会加入到寻蟹的队伍中,以求美味。

国人对吃上面是有很深的造诣的,小龙虾、螃蟹这些外国人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都能成为我们餐桌上的美味,小龙虾是舶来品,螃蟹是地地道道的国产货,而且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今天就带大家了解一下美味背后的故事。

1.吃螃蟹的历史

鲁迅先生关于吃螃蟹有一段论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螃蟹形状可怕,丑陋凶横,谁会想到是一道美味?所以现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被用来形容敢为天下先的人。

从人类学的角度讲,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是因为勇气,而是因为饥饿。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头,而石头的第一个用途是用来敲碎骨头,吃骨头里面的骨髓。因为在残酷的竞争中,肉被大型食肉动物吃了,食肉动物吃剩下的东西被食腐动物吃了,只有剩下的骨头留给弱小的人类。人类在生存的早期就知道植物是不能随便吃的,但是动物身上的肉绝大多数都可以吃的,所以对于早期的人类来说吃贝壳和吃螃蟹是一样的。

上海青浦的松泽文化、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层的考古发掘中都发现了大量的河蟹的蟹壳,说明早在石器时代我国长三角一带就开始吃螃蟹了。中国人吃蟹的文字记录最早是《周礼》中的

“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共祭祀之好羞,共丧纪之庶羞,宾客之禽献。”,

这里面“好羞”是指什么东西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据东汉学者郑玄在为《周礼》所作的注当中说“好羞”是指

“谓四时所为膳食,若荆州之鲝鱼,青州之蟹胥,虽非常物,进之孝也。”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大多数史学家的认可。

我国古代螃蟹的名称很多,在现代保留下来的名称就将近十种。比如在唐朝唐彦谦的《蟹》、曹雪芹的《螃蟹咏》中就用无肠公子来代指螃蟹

“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

另外一个比较奇特的名字是“郭索”,郭索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汉朝,据说是形容螃蟹爬行的声音,林逋就有“草泥行郭索,云木叫钩辀”的诗句。此外还有“横行介士”,“内黄侯”等不同的称谓。

2.古人螃蟹的吃法

现代人吃螃蟹相对简单,把螃蟹放到笼屉蒸熟即可,古人关于螃蟹的吃法就要讲究很多。前文提到的《周礼》中的好羞指的是“蟹胥”,蟹胥就是一种酱,古人将螃蟹做成蟹酱来保存,用于祭祀,是古人敬天法祖的表现。

在网上吵得很热的甜粽和咸粽之争,引起了南北方小伙伴的热吵。古时候也有螃蟹的“甜螃蟹”和“咸螃蟹”之争。在某些地方螃蟹要沾糖吃,如果现代人有这样的做法一定会被列为黑暗料理。陆游就有这样的诗句

“磊落金盘荐糖蟹,纤柔玉指破霜柑。”(《夜饮即事》)。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就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大业中,吴郡贡蜜蟹二千头,大抵南人嗜咸,北有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古人对螃蟹的一大吃法就是对螃蟹的腌制,腌制螃蟹的种类有很多种,有酒蟹、酱醋蟹、法蟹、糟蟹、蟹酱等等。小编从古籍当中找到了一则关于法蟹的制作方法,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团脐大者十枚,洗净,控干经宿,用盐二两半,麦黄末二两,曲米二两半,仰迭蟹在瓶中,以好酒二升,物料倾入,蟹半月熟用白芷末二钱,其黄易桔”。

3.文学作品中的蟹文化

国人经常喜欢以物抒怀,所以围绕不同的主题会有不同种类的文学作品,比如咏梅诗、咏雪诗,咏竹诗等,而以螃蟹为主题的诗句也是独具特色,在我国诗歌文化中有重要地位。

在盛唐时期,李白、白居易都有关于螃蟹的诗句,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关于螃蟹的记录,从《红楼梦》中研究古人的衣食住行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记录了三首咏蟹诗

(贾宝玉)持螯更喜桂阴凉,泼醋擂姜兴欲狂。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脐间积冷馋忘忌,指上沾腥洗尚香。原为世人美口腹,坡仙曾笑一生忙。(林黛玉)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薛宝钗)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除却红楼中深刻的文学元素不谈,这几首诗都反应当时吃蟹的习俗,诗中有“泼醋擂姜”,这里指出了吃蟹不可缺少的两样佐料,那就是醋和姜,姜是要捣碎或者切成丝然后放在醋里,醋是起味,姜是祛寒,可谓相得益彰。“脐间积冷”,指出了螃蟹的肚脐是性冷的,一般是忌吃的,这是流传下来的老规矩。“酒未敌腥还用菊”,指出了吃蟹的时候要适当地饮酒,蟹是喜阴的,所以性冷,多吃容易胃寒,于是要用酒来调理,但是只有酒是不能除去腥味的,于是吃完蟹后再品一杯菊花茶,让菊花的清淡幽香冲抵腥味,可谓想的绝妙。

从南北朝开始到清朝,品蟹一直都是江南地区文人雅士的重要的社会活动,从如何选螃蟹,再到如何做,如何吃,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在清朝的时候达到高峰,所以成书于清朝的《红楼梦》才会对蟹文化有如此深刻的描写。

螃蟹味美,如果能了解一些螃蟹背后的文化,岂不更有滋味。

参考资料:《从红楼梦中看品蟹风俗和文化》、《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魏晋六朝的饮食文化和文学》、《江南地区食蟹文化初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13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