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养殖过程中如何高效的调节水质,改良水
虾的生活环境,除了底质就是水质。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它们的生长和发有,从而影响到产量和经济效益。优资的水源条件应是充足、清洁、不带病原生物以及无人为污染和有毒物质,水的物理、化学指标应适合于虾蟹生长的需求。如果水质不好,直接会导致虾蟹产生各种疾病。因此,在养殖期间要加强对水质的调节,主要是采取“三调”措施。调新:即经常注换新水,水源充足,5~7天注水1次,10~15天换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天注水6~9厘米,3~5天换水一次;如水源不足,可用生物改底配合增氧产品等改良水质,保持水质清新。调优:即调节水体pH,pH控制在7.5~8.5之间最好。采用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用量为每公顷每米水体深千克,不但提高PH值,同时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供给河蟹吸收。调活:主要是以增加溶氧、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为主的使水质清爽的调节方法。即施用芽胞杆菌和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调活水体,将芽孢杆菌和em菌每半月配合施用一次。通过这三个调节,将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透明度30厘米以上,pH7.5以上,真正达到“清、新、嫩、爽”的目的。同时,调节水质时还须调控水位,按照“前浅、中深、后稳三个阶段来进行。3~5月水深掌握在0.5~0.6米,6~8月控制在1.2~1.5米,9~10月稳定在1米左右。高温季节应适当加深水位,以防水温过高,影响虾蟹蜕壳生长。另外,用水系统应使每个养殖池有独立的进水和排水管道,以避免水流把病原体带入。养殖场的设计应考虑建立蓄水池。这样,可将养殖用水先引入蓄水池,使其自行净化、曝气、沉淀或进行消毒处理后再灌入养殖池,就能有效地防止病原随水源带入。维持优质藻相藻相平衡是指养殖水体中各种优质藻类品种比较齐全,所占比例合理,在水体中呈良性循环。因此水体中各种有益微生物种群合理,这种水活力强,非常有利于养殖动物生活、生长。而且在这种藻相里生长的虾蟹,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非常强。直接观察池塘水色的办法,由于受到天气、阳光、云彩、倒影和观察角度的不同等影响,同池塘、同时间都会呈现不同颜色,容易出现错误判断。比较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应结合观察水车打起的水花的颜色来判断,会比较准确有效。①如果水车打起的水花是浅绿色的,水很清爽,说明水体藻类活力很强,水体状况很好,注意做好底质的预防处理就行了。②如果水车打起的水花较浊,土黄绿色,水面有泡沫、悬浮物,说明水体开始老化,应该进行追肥、保水,激活藻类的生长,保持良好水色,同时须进行底质的改良、氧化等处理。③如果养殖中后期,水车打起的水花是晶莹透亮的,没有一点颜色,说明水体老化程度很大,水体藻类活力很差,活藻少,死藻多。水体溶氧很低,必须及时补加新水,施肥培藻,同时进行底质净化,否则很容易出现事故,或引起疾病爆发。通过及时判断水体老化现象,及时采取追肥,保水措施保持藻类活力,可确保水体溶氧充足,减少疾病的发生,保证养殖丰收。切断疫病传播蔓延的途径虾蟹疫病一旦发生,不论是哪种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首先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切断疫病传播蔓延的途径。隔离就是对已发病的地区实行封闭,对已发病的虾蟹池塘,里面的虾蟹不得向其他池塘和地区转移,不得排放池水,工具未经消毒也不得在其他池塘使用。与此同时,专业人员要勤于清除发病死亡的尸体,及时掩埋或销毁,对发病动物及时做出诊断,确定对策和判断有无防治价值。每一个养殖场都应配备一定比例的隔离和疗伤池以备用。利用生物净化手段,改良生态环境在虾苗和蟹种放养前积极培植水草,在浅水区种植空心草、水花生,在深水区移植苦草、聚草或移养水浮萍。水浮萍覆盖率占池塘总面积的50%左右,既模拟了虾蟹的自然生长环境,提供虾蟹栖息、蜕壳、隐蔽场所。又能吸收水中不利于虾蟹生长的氨、氮、硫化氢等,起到改善水质、抑止病原菌大量滋生、减少发病机会的作用。在精养虾蟹池内推行鱼虾蟹混养、鱼虾蟹轮养、鱼虾蟹综合养殖技术,适度套养滤食性鱼类如花白鲢和异育银鲫以摄食水中的藻类细菌、清除残饵和排泄物,有效地保持良好的水质。
上一篇文章: 精品才是赚钱之道入行五六年,他终于走出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6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