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河蟹产业爬上新台阶
□记者张树良
摄/见习记者杜洋域
日前,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暨第十五届上海海洋大学蟹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继续作为“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的评委,尽管有来自全国7省市、70多家养殖单位参赛,对于上海企业参赛和获奖,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仍然显得十分淡定和从容。
“目前,上海河蟹产业的良种覆盖率在蟹种阶段达10%,在成蟹阶段达60%,在全国推广应用25—30万亩。”作为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说,经过体系十年的努力,上海本土养殖的大闸蟹已经从以前的“落后”、“追赶”发展到“并跑”和“领跑”,上海本地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最近三年的比赛上,上海河蟹分别有3家、4家、4家企业获奖,分别占当年最佳口感奖的37.5%、40%、44.4%,在这个被誉为河蟹界“奥斯卡奖”的比赛上获得好成绩,足以印证王成辉的判断。
而在十年前,上海的河蟹产业还是另一番光景。
当时,崇明蟹规格不高,还是“乌小蟹”,全市蟹农的平均亩利润刚刚超过元,品牌建设更是谈不上。尽管上海长期以来作为我国中华绒螯蟹最重要的种源基地,但种源发展也不算好,蟹种平均亩产量在公斤以下,崇明种源综合试验站的扣蟹售价仅为40元每公斤。上海河蟹产业处于名副其实的“落后”位置,被兄弟省市远远甩在后面。
年,中华绒螯蟹入选全市首批建设的四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之一,从最初聚焦种源生产业关键技术和大规格成蟹养成技术,到后来聚焦良种选育、大规格成蟹大产量生产技术,历经两轮、十年努力,上海河蟹产业已经今非昔比。
年,是上海河蟹产业值得纪念的一年。正值两轮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交汇点,“江海21”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农业部发布第号公告),是第一个具有全部上海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河蟹新品种。
“良种选育获得突破,种业实现自主可控,是上海河蟹产业得以快速提升的重要原因。”王成辉说,“江海21”较好地聚合了父、母本双方的典型性状,具有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好、群体产量高等特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普通中华绒螯蟹相比,16月龄蟹生长速度提高17%以上。
除了上海,“江海21”已经在江苏、安徽、山东等全国15个省市区推广养殖,年养殖面积约30-40万亩,年创产值约20亿元。
而对于上海河蟹产业,“江海21”的价值则在于实现了种源的自主可控。
据悉,“江海21”育种过程中将科研院所、良种生产单位、技术推广机构、公司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资源与人才联合起来,建立了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联盟,形成了边育种、边生产、边应用、边产生效益的水产生物育种格局。
全国河蟹大赛前的这段时间,崇明、松江、浦东等区的大闸蟹陆续上市,“规格更大”成为今年地产河蟹的突出特点。
“‘良种’并不是规格大的唯一密码,”王成辉说,“良种、良法,好水、好人,缺一不可。”
据介绍,上海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在建设中,查明了养殖密度与河蟹规格、产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并专门研发了一套“种草、稀放、投螺、种草”的生态养殖模式。在此基础上,还探索建立基于养殖系统管理的河蟹科学投饲策略,在保证河蟹养殖的品质的基础上,把配合饲料替代天然饵料由目前的30%-50%提高到了70%,建立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大规格商品蟹养殖模式与技术。
据统计,上海河蟹平均亩产量从年的60-70公斤提高到年的80-90公斤,成蟹平均规格从克/只提高到克/只,大规格蟹比例从30%-40%提高到60%-70%。上海河蟹产业从体系建设前的崇明“一花独放”发展到崇明、松江、宝山和浦东四足鼎立,青浦和金山为尾翼的“飞机型”多极发展格局。
通过体系建设,上海河蟹产业的效益也增长明显,成蟹的平均亩利润从年的元提高到年元,出现亩销售额过2、3万元,甚至5万元的养殖基地。
9日下午,作为蟹文化节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安徽省当涂县河蟹产业高质量发展恳谈会举行,王成辉被安排交流河蟹产业发展思考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