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余只河蟹在沪角逐年度奥斯卡

央广网上海11月15日消息(记者唐奇云)“秋风响、蟹脚痒”,正值大闸蟹膏满肉肥之际,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七届蟹文化节暨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11月14日在沪开赛,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家单位选送的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经评选,今年“蟹王”重克,由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选送;“蟹后”重克,由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选送。本文图片:大赛现场(央广网发受访者供图)全国河蟹产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质量时代”自上世纪60年代长江口天然蟹苗被养殖利用以来,我国河蟹产业从起步、快速发展进入到稳定发展时期,从经历的天然放养、人工强化养殖、生态养殖进入到绿色养殖阶段。当前,全国成蟹养殖产量稳定在80万吨左右,养殖产值约亿元,已从以前的高密度、大养蟹阶段进入低密度、养大蟹阶段,从以前的追求产量时代进入追求品质时期,从数量扩张型转入质量提升型。自年以来,全国河蟹产量虽已基本稳定,但养成规格却不断攀升,大规格蟹的门槛已从当时的雌蟹3两和公蟹4两,提升至当前的雌蟹4两和公蟹5两。随着规模的提升,品质也不断增强,全国河蟹产业进入了稳定发展的“质量时代”。上海河蟹产业处于历史“最好水平”据介绍,今年的大闸蟹个体大、品质好,而价格却是去年的“腰斩价”,消费者能够以较低价格品尝到养殖历史上最好的大闸蟹,是难得的品蟹“幸福时刻”。当前,全国大闸蟹已集中上市,量足质优价格低廉,正是品蟹好季节。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由于良种、良法的高效配合,加上气候条件整体较好,上海河蟹的产量、规格和品质达历史“最好水平”。上海有中华绒螯蟹故乡之称,为全国河蟹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年上海启动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上海河蟹产业迎来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形成崇明、松江、宝山和浦东四足鼎立,青浦和金山为尾翼的“四足鼎立、两翼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了“良种牵引、良法支撑”的产业发展路径,树立了“品质为先、效益为要”的产业发展特征。上海本地大闸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已进入全国前列。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

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6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