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发布78月份河蟹养殖

7~8月份是河蟹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蟹塘管理最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正值夏季的“梅雨期”和“三伏天”,气候条件特殊,常因为水草腐烂、缺氧、蓝藻暴发、有害气体中毒、疾病等原因,导致蟹塘出现状况。主要管理要点:

1、保持蟹塘溶解氧充足

(1)控制耗氧因子。水中溶解氧的消耗主要受“水呼吸”、养殖水产品和底质等因素影响,其中“水呼吸”耗氧占蟹塘耗氧总量的70%以上。“水呼吸”是一个综合的耗氧过程,包括浮游细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的呼吸以及细菌对溶解、悬浮有机质的分解,是主要的耗氧组分。因此控制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减少有机物积累,是降低水体耗氧因子的关键举措。

(2)增加水中溶解氧。夏季受高温、光照不足、强对流天气等不利因素影响,蟹塘中的溶解氧常常处于不足状态。因此,要构建以水草和藻类光合作用增氧为主,微孔管道增氧、曝气增氧、微流水增氧、化学药物增氧为补充的增氧格局,确保夏季水中溶解氧供应充足。

2、保持水草活力和合理覆盖率。

伊乐藻作为蟹塘里的低温用草是不耐高温的,从5月中下旬开始,伊乐藻就进入转根期和开花期,根部开始发黄,茎秆变得脆硬,开始老化。如不及时处理,难以度过盛夏。可以在出梅后,水温不是太高、水草还有活力的情况下,对伊乐藻头部进行刈割。同时,要控制好水草的覆盖比例,蟹塘水草覆盖率应控制在60%左右。

3、预防蓝藻。

富营养化、碳氮比失衡、有益藻类缺乏、水温适宜(20℃以上)、pH较高(8.0以上)、不流动的养殖水体,容易发生蓝藻。蓝藻生活在水的上层,可以借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综合利用水体中的氮源和无机盐等营养元素快速扩繁,形成“水华”。当“水华”形成时,水色浓绿,透明度极低,严重影响水草生长,抑制水草光合作用,夜间大量消耗氧气,容易引起缺氧泛塘。蓝藻死亡后产生藻毒素,引起河蟹等养殖水产品中毒死亡。但是,杀蓝藻也有很多风险和水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建议以预防为主。一是微生物预防。定期泼洒芽孢杆菌分解消耗水中有机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并将其转化为水草和有益藻类生长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定期泼洒乳酸菌稳定水体pH,防止pH过高。定期补充碳源,将水体碳氮比调整到一个合理区间(C/N=15~25),满足有益藻类和有益菌类对碳源的能量需求。二是放养夏花白鲢。亩放养数量~尾。三是培养硅藻、小球藻、卵囊藻等有益藻类。

4、预防病害。

水产养殖,病害预防尤为关键。建议以改善养殖水环境,提高养殖动物免疫力为抓手,改底调水,注意饵料的营养平衡,不投喂腐败变质或霉变的饵料。夏季高温期,应适当提高植物性饵料的投喂比例。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拌和大蒜、黄芪多糖、维生素、乳酸菌、丁酸梭菌等做好预防。

5、预防有害气体中毒。

夏季高温期,蟹塘中容易出现的有害气体中毒现象为硫化氢中毒,持续高温的三伏天气更为明显。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中毒的因素很多,主要是腐烂的水草、死亡的藻类与浮游动物尸体、底泥、残饵和动物粪便在厌氧环境下由厌氧菌分解产生,导致底质酸化、硫化氢富集,最终引起河蟹硫化氢中毒。硫化氢是一种剧毒化学物质,能迅速损伤河蟹的中枢神经,并进入河蟹血液,结合血液中的铁离子,降低河蟹的携氧能力,造成呼吸困难,最后蟹窒息而亡。蟹塘中安全的硫化氢含量在2μg/l以下,超过2μg/l就会对河蟹安全产生影响。预防措施包括,及时捞出死亡的水草,合理投喂减少残饵;定期改善底层酸化环境;保证底层水体溶解氧保持在4mg/l以上;定期使用光合细菌将硫化氢转化利用。

6、做好突发性灾害天气的应急处理。

加强汛期的塘埂加固,防止塘埂坍塌河蟹逃逸;加强夜间巡塘,发现有缺氧迹象及时开动增氧机或抛洒增氧剂;加强应急管理,在台风、暴雨到来之前,提前泼洒维生素C、维生素E,做好抗应激处理,同时加强巡塘,做好增氧和抢险准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1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