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蟹王蟹后加冕都比去年重今年大
蟹王克,蟹后克!立冬已过,正是大闸蟹膏满肉肥之际。今天,上海海洋大学第十七届蟹文化节暨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在沪举行。此次大赛由上海海洋大学与上海王宝和大酒店有限公司第13次联合举办,来自上海、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家单位选送的余只河蟹角逐全国河蟹产业界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最终,来自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原种场的公蟹与来自吉水县盘谷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母蟹夺得了“蟹王”“蟹后”,“王”“后”均比去年的重了一两半左右。图说:现场蟹王蟹后展示新民晚报记者陶磊摄(下同)秋风起是品蟹季都说“秋风起,蟹脚痒”,立冬前后是最佳品蟹季,有何依据?上海食品学会理事长、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锡昌介绍,通过测定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10月之后中华绒螯蟹体肉中和性腺中呈甜味物质含量和呈鲜味物质含量分别有显著提高;而性腺和肝胰腺中呈苦味物质含量有所减少。“从滋味品质角度来讲,10-11月是吃螃蟹的最佳季节。”王锡昌说。他建议,如果是3两的雌性中华绒螯蟹,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用不要超过4只;而如果是3两的雄性中华绒螯蟹,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用不要超过5只。“通常,蒸制是大闸蟹最常见的烹饪方式,它可以保留中华绒螯蟹最原始的鲜甜味,汽蒸时间通常15-20分钟为宜。”王锡昌说,老人和小孩消化蛋白质的功能不如健康成年人,因此平日吃蟹的数量应当适当减半;对于孕妇来说,大闸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只要注意食用不过量,并考虑过敏的可能性,一般孕妇还是可以食用大闸蟹的。图说:工作人员在测量河蟹大小河蟹产业进入“质量时代”自上世纪60年代长江口天然蟹苗被养殖利用以来,我国河蟹产业从起步、快速发展进入到稳定发展时期,从经历的天然放养、人工强化养殖、生态养殖进入到绿色养殖阶段。当前,全国成蟹养殖产量稳定在80万吨左右,养殖产值约亿元,已从以前的高密度、大养蟹阶段进入低密度、养大蟹阶段,从以前的追求产量时代进入追求品质时期,从数量扩张型转入质量提升型。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介绍,自年以来,全国河蟹产量虽已基本稳定,但养成规格却不断攀升,大规格蟹的门槛已从当时的雌蟹3两和公蟹4两,提升至当前的雌蟹4两和公蟹5两。随着规模的提升,品质也不断增强,全国河蟹产业进入了稳定发展的“质量时代”。上海河蟹“质”“量”达历史最好“今年的大闸蟹个体大、品质好,而价格却是去年的‘腰斩价’,消费者可以很低的价格品尝到质量好的大闸蟹,是难得的品蟹‘幸福时刻’。”王成辉说,“当下,全国大闸蟹已集中上市,量足质优价格低廉,正是品蟹好季节,广大食客可速速行动,大快朵颐。”图说:蟹王蟹后称重现场记者获悉,上海有中华绒螯蟹故乡之称,为全国河蟹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本世纪以来,上海河蟹产业坚持种源和成蟹双轮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年上海启动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来,上海河蟹产业迎来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形成崇明、松江、宝山和浦东四足鼎立,青浦和金山为尾翼的“四足鼎立、两翼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构建了“良种牵引、良法支撑”的产业发展路径,树立了“品质为先、效益为要”的产业发展特征。“上海本地大闸蟹从外观、规格、口感、品质等方面已进入全国前列。今年由于良种、良法的高效配合,加上气候条件整体较好,上海河蟹的产量、规格和品质达历史最好水平。”王成辉表示。新民晚报记者郜阳
上一篇文章: 河蟹上岸环爪现象不断,损蟹严重一线实 下一篇文章: 河蟹之珍探秘中国滋味的代表营口大闸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