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的蟹苗培育技术,有助于提高蟹苗的存活
导语:先进的蟹苗培育技术,有助于提高蟹苗的存活率,提升养殖效益对于许多养殖户来说,养殖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要保证蟹苗能够安全快速的长大,并且尽量的提高蟹苗的存活率。各个品种的蟹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个体弱小且逃避敌害的能力太差。通常蟹苗的体重为5毫克左右,它们前期喜欢浮游在水面上,并且行动相对缓慢,因此逃避天敌的能力很差。蟹苗大都喜欢群体生活,因此很容易被天敌大量吞食。仔蟹的生活习性据统计,一只蟾蜍每天可以吞食只蟹苗。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保证蟹苗的安全。蟹苗相对于成熟河蟹来说,取食能力低,食谱范围狭小。蟹苗在自然条件下以浮游动物为食,部分河蟹也喜欢食用水蚯蚓和水生植物,但是仅仅是这些食物在自然情况下往往不能满足需要。但是大眼幼体通常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低,因此它只能在咸淡水中生活。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外界环境条件不变的状态下,大眼幼体培育成的初期仔蟹的这个期间,将蟹苗放入盐度为60%的咸淡水中,存活率高达92.3%;放入盐度为35%的咸淡水中,平均成活率为49.2%,翻入盐度为10%以下的纯淡水中平均成活率仅30.1%。此外,如果水中的温度发生骤变,特别是水温突然升高,则很容易导致大眼幼体死亡。蟹苗的活动频繁,因此新陈代谢速度很快,从而导致耗氧量要多一些。据测定,以一个小时为单位,通常每1克蟹苗的平均耗氧为1.毫克。而蟹种(8克/只),每小时每克体重仅消耗氧气0.18毫克。从能量需求量比较,蟹苗每小时每千克需要14。39千焦,而蟹种(8克/只)每小时每千克仅需能量2.43干焦。由于蟹苗阶段新陈代谢水平高,因此生长快,通常5毫克的大眼幼体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即可发育至50毫克重,体重是原来的10倍。由于蟹苗具上述特点,如果直接将蟹苗投放到湖泊、江河或池塘中,其成活率很低。通常大眼幼体的回捕率仅0.5%-5%。因此为了提高仔蟹的存活率,也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时,应该为仔蟹创造一个完美的生存环境。仔蟹培育技术就是根据这一要求而建立起来的新养殖技术。仔蟹阶段的特点在生产上,将大眼幼体培养15-20天,蜕壳3次,规格达-只/千克,即中期仔蟹,即可将它们投放至大水面或池塘中饲养。从大眼幼体到中期仔蟹,称为仔蟹培育。在仔蟹阶段,蟹苗的生活习性逐步过渡为幼蟹和成蟹的生活习性,因此,仔蟹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它们在形态和对生态的要求上发生了以下变化。01.盐度的过渡蟹苗的最适生长盐度为60%。初期仔蟹最适盐度为51%,中期仔蟹的最适生长盐度为35%,而仔蟹过了中期以后,其最适盐度为10%以下的淡水。如此时仍在咸淡水中生活,其蜕壳时间延长,能需量增加,生长明显变慢。也就是说,在此阶段,河蟹由幼体所需的盐度逐步过渡为成体所需要的盐度,即由咸淡水逐步转化为淡水。02.栖息习性的过渡起初仔蟹幼体只是进行浮游生活,当期发育成大眼幼体时,则进行浮游兼爬行生活,而当仔蟹发育到了中后期,它便喜欢上了隐居生活,自中后期开始,仔蟹开始挖泥穴居。也就是说,通过仔蟹培育,其生活习性由浮游生活逐步过渡到与幼蟹、成蟹相似的习性,其逃避敌害的能力大大加强,因此存活率也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此外,一般从蟹苗培育到中后期仔蟹需要15-20天。如再延长,则需要蜕壳4次以上,培育时间延长至一个月,此时正遇高温季节(夏季),因此在运输时困难重重,而且在养殖上水质、饵料的矛盾也更大。因此,无论从生态习性变化还是从生产季节需要来看,蟹苗培育至中后期仔蟹即可出池分养,开始转入幼蟹培育阶段。作者点评:仔蟹与成年蟹最大的不同就是其自主生存的能力很低,因此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该格外重视,并为仔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其存活率,从而能够提升养殖效益。仔蟹的过渡时期非常关键,养殖户应该根据仔蟹处于的不同阶段,将其生长的环境做出适当的调整。End本文由百家号:农民大熊原创;转载请注明百家号,原创作品,盗版必究
上一篇文章: 高淳创新模式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为螃蟹养 下一篇文章: 一只宜兴螃蟹,怎样逆势发力横行世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