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苗年产值26亿元两大院校强强联手,

依托“三下乡”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贯通,充分感受水产科学发展变化,零距离观察学习水产行业发展现状,增强服务人民、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副教授李西雷、高级实验师丁淑荃等老师的带领下于年7月13-16日来到安徽宣城宣州区水阳镇,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为美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水产专业学生走近养殖一线了解当代水产发展现状,开展以“走进科技小院,厚植爱农情怀——擦亮中国幼蟹第一镇产业发展中的科学因子”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据悉,水阳镇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充分利用本地优厚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助力乡村振兴。该镇5万亩优质养殖水面,水体宜养殖鱼、蟹、虾、鳖等名特优水产品,年产河蟹、鱼虾等水产品2万多吨,总产值达7亿元,以幼蟹培育、成蟹养殖为主导,以青虾、鱼类养殖为辅助,已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特色水产业集群和“块状”经济产业基地。水阳镇是全国幼蟹之乡,幼蟹培育是水阳镇活力较强、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的优势产业,是农村经济中的特色产业和重要经济支柱。全镇幼蟹培育面积4万亩,幼蟹年产10亿只,占全国幼蟹市场的1/8,产值高达2.6亿。幼蟹培育规模居全国乡镇之首,被农业部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幼蟹第一镇”的美誉。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实践团队先后赴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宣州区一亩三分地稻虾渔种养家庭农场、养贤乡宝圩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狸桥镇众利生态园、安徽腾飞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宣城市金水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调研,学习河蟹良种培育、稻田-扣蟹养殖、稻虾共作、水产电商发展和河蟹六月黄加工及稻田循环流水养殖等技术模式。

在宣城市金新河蟹苗种专业合作社蟹塘,在合作社负责人葛其寿及安农大三下乡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共同查看河蟹养殖情况。合作社的目标是获得更高品质更高产的河蟹,从饲料,亲本培育,水草搭配和养殖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通过与安农大合作以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现问题,更加科学的解决问题,共同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蟹苗成长情况上海海洋大学宣城稻渔种养科研中心活动期间,与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联合展开调研,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博导吴旭干教授的带领下,对上海海洋大学宣城稻渔种养科研中心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基地建设和科研特色,包括稻蟹、稻虾、六月黄、白玉蟹和基地的规划布局等并开展座谈会,互相学习借鉴。六月黄白玉幼蟹

座谈会现场,吴旭干教授介绍情况

据吴旭干教授介绍,宣城稻渔种养科研中心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在安徽省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是根据皖南地区的土壤、气候和产业需求等建成,围绕宣城稻渔种养产业中“稻渔模式”、“营养饲料”、“种苗繁育”、“种质筛选”、“水质调控”和“品质提升”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集成、中试、示范、技术推广和培训等不断提高宣城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科技水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将带动宣城市乃至皖南地区10万亩以上的稻渔种养发展,亩增收元以上,形成5亿元以上的稻渔生态产业,为宣城市生态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常驻科技小院,近距离与养殖户交流学习并亲自参与科研和生产实践。对当地的水质进行考察,得出科学数据,与当地养殖户沟通,交流经验与心得,发挥安徽农业大学水产专业的优势,深入学习,提高对实际生产的了解,积累实践经验,为将来走入水产一线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日常喂料、收网检验河蟹养殖试验塘河蟹情况

测量工作

此次活动开展,旨在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生产一线,走近水产,通过科技创新,擦亮中国幼蟹第一镇产业发展的科学因子,积极探索科学技术手段在养殖、水质管理、市场推广等领域的应用,并提出相关建议和解决方案。努力推进科技与农业的融合发展,更好地促进水阳镇的幼蟹产业迈上新的发展台阶,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和福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59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