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稻,卷土重来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天津小站稻,曾是天津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但因缺水走向没落,最低谷时天津全市小站稻的种植面积仅存11万亩。

今天的农作物种植早已不是看天吃饭,天津市出台《天津小站稻振兴规划》,两年时间年天津市小站稻种植面积已稳定在80万亩。

“贡米”重生

“小站稻”兴起于一千多年前,兴盛于清朝盛军屯垦时期,南运河水和漳河水带来的有机肥注入到盐碱地中,以甜刷咸,化碱成腴,加上多达近天的无霜期,形成了一季只丰收一次的优质稻米。清末,成为“贡米”。年,“小站稻”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

天津市年12月13日正式批复成立天津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学院王芳副教授作为天津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种质创新岗)专家,主要负责小站稻候选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米的成分检测以及稻米储藏、基因功能研究。

近年来,天津市大力发展小站稻种子产业,培育出多个高产、优质、抗逆、特用品种,包括“津原E28”“津原47”“津稻”“津川1号”“津育粳18”“津原89”“金稻”“津原U99”“天隆优”等。

今天振兴小站稻,必须要打造一个以小站稻为核心的产业链。从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推广示范、推广应用种植,然后稻米的稻谷收购储存和稻米的加工,最后就是品牌建设,市场销售。王芳所在的高校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参与小站稻品种选育,是产业链的最前段。

“原来在盐碱地种植农作物,要加入含有增效剂、活性剂、稳定剂的功能性肥料,调整土壤酸碱度,还要使用有机肥,增加稻田有机质,平衡氮磷钾……增加了许多附加成本。现在在育种阶段就筛选培育耐盐碱的、对病虫害有抵抗力的水稻品种,农民种植这样的品种,省钱省力。”王芳介绍。

稻田里的“创业”

这里是我国唯一的以贝壳堤、牡蛎滩珍稀古海岸遗迹和湿地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和管理对象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这里有连片的水面和苇地,是东方白鹳、黑天鹅等珍稀鸟类的栖息地;这里被称为“京津绿肺”……位于天津市宁河区的七里海湿地是华北平原的一块鲜为人知的宝地。

年,从福建师范大学毕业的付稼华慕名而来七里海的生态美景,随大学室友到天津宁河区旅游,走在田埂上,他看到一陇一陇的水稻间,爬满了河蟹。出生在皖北农村的付稼华第一次见到这种河蟹与水稻立体种养的模式,新奇之余,他进行了简单的考察。周边的农户告诉他:“稻蟹混养不用喷药,河蟹把稻田里的虫子给吃了,给河蟹喂养的微量元素和河蟹的排泄物又作为水稻的营养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立体养殖的小站稻粒粒晶莹剔透,河蟹肥美。”

从此,宁河的田间地头多了个两个南方来的大学毕业生,付稼华与室友陈明胜从天津市政府申请了2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基金,成立了天津良田造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当上了宁河农民们的“经纪人”。

“天津小站稻有很好的美誉度,还让人惊喜的是这些稻田里的河蟹。这里的河蟹‘人放天养’口味极佳。加上七里海是国家级的保护区,这里的土壤和水质都很好,不会像南方部分河蟹有重金属成分超标情况。吃过这里的稻田蟹和蟹田稻,你就理解我的就业选择了。”付稼华对记者介绍。

深入调研后,付稼华发现七里海河蟹存在包装不够和销售渠道狭窄的问题。为此,他们组建专业包装设计团队,为七里海河蟹“穿”上“时尚的衣服”,形成礼品盒,打造精品化销售路线。实施精准销售,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制作不同的礼盒,有8只装、10只装、88只装,还区分公蟹、母蟹数量,方便消费者有针对性地购买。据陈明胜介绍,他们制作了蟹卡,一张制作精美的蟹卡正面是对七里海河蟹的介绍,背面有用户名、密码和河蟹斤数,消费者购买蟹卡后,可随时通过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8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