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蟹江海21爬上市民餐桌

图片说明:“江海21”是“大长腿”

又到吃蟹季。10月11日,“畅行蟹乡,共享蟹乐——上海河蟹产业推广行”活动举行。“去年,崇明清水蟹蟹种养殖3万亩左右,产值1.8亿元左右。今年预估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规格和品质更上一个台阶。”崇明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张锋告诉记者。长江水系河蟹故乡据考证,上海崇明河蟹养殖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上海水产学院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陈子英率汪天生等考察探明:崇明岛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天然产卵场,崇明是长江水系河蟹的故乡。”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博士王军介绍。尽管申城是蟹乡,然而过去由于交通不方便、本地蟹产量不高,因此上海人吃的蟹大多来自阳澄湖、太湖等地。有的“老饕”觉得,崇明蟹在个头、口味上不如其他产地的蟹。“本世纪初,崇明蟹的种苗是野生种,种质混杂,养殖性能有所衰退。”上海海洋大学教授,上海河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王成辉告诉记者。培育出蟹中“高富帅”王成辉团队自年起开展良种选育工作,经过十多年努力,培育出了具有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好、群体产量高等特点的中华绒螯蟹,命名为“江海21”。“‘江海21’可是‘大长腿’,其第二步足长节末端达到或超过第一侧齿尖端。它是螃蟹中的‘高富帅’,个个身强体壮,壳青,肚白。”王军说。“江海21”爬进了崇明的蟹塘,也“爬”上了申城市民的餐桌。记者走进上海崇东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将捕捞上岸的大闸蟹捆扎、装箱。雄蟹基本达到4两,雌蟹在三两半左右。“我们用稻草扎蟹,不会像棉绳那样增加蟹的重量,让消费者吃亏,而且煮出来有一股稻草的清香。”品蟹文化流传久远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舜胜介绍,考古工作者在长江三角洲对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地层发掘研究发现,在先民们食物废弃物中,有大量的河蟹蟹壳。“上海等地品蟹客,均采用煮蟹的方法。所谓大闸蟹,这是吴语:意思是将大蟹放在水中‘zha’。”陈舜胜说。也有人认为,大闸蟹的“闸”,与人们捕捉蟹的方式有关。渔民们在港湾间设置竹编的簖,夜里放盏灯,螃蟹看见灯光会爬上竹簖,渔民可方便地捉住它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8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