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专题保障河蟹成活率,从放苗开始
年河蟹养殖已经结束,从我们调查的数据及客户反馈的结果,分析发现河蟹的回捕率普遍较低。但是干塘后,坂田上没见到大量死蟹,那河蟹都去哪了?通过案例收集及数据分析,我们推断早期苗种损伤较为严重(尤其放苗后到一、二壳期间),从而影响了最终的回捕率。只是此阶段的河蟹个体小,无法清晰地看见。因此,确保早期蟹苗成活率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在放苗前后应该做好哪些关键工作,来提高早期成活率,为年成功养殖保驾护航?
一、放苗前池塘准备工作
1、深水位放苗。平均水位不得低于80cm,水位越深,水质越稳定。水深减少了因昼夜温度变化大(水温变化大),给蟹苗带来的应激,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蟹苗下塘后的成活率;反之,水位越浅受天气影响就越大。
2、沟中不栽草或少栽草。近几年,大多数塘口早期沟中水草多的池塘都会出现顶壳、拉脚等蜕壳不遂现象,沟中水草多透明度高,肥水困难,水体稳定性差。因此,我们建议:早期沟中不栽草或少栽草(间距10米以上为宜)。
图1早期沟中水草过多,河蟹出现顶壳、拉脚现象
3、彻底解毒。清塘药物不合理使用后带来的药残、池塘及外源水中的各种毒素,都直接影响着放苗成活率,严重的会引起蟹苗打洞、上岸,甚至死亡。所以,彻底解毒是重中之重,放苗前7天左右,使用“碧水安(加强型)”彻底解毒。
4、肥水下塘。肥水不仅能长草、培养藻类,提高青虾产量,还能有效地控制青苔,最重要的是水肥的池塘,水质相对稳定,更利于提高早期成活率。因此,我们建议使用完全溶解、营养全面、高碳低氮的有机肥“肥水肽Ⅲ”肥水。早期气温低,肥水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切不可盲目的大量施肥。
图2“碧水安”、“肥水肽Ⅲ”
二、正确放苗方法
蟹苗在起捕阶段和运输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机械损伤、体质下降等情况,直接下塘,容易造成应激过大,出现上岸爬边、打洞、偷死等现象,严重的可能造成大量损伤。因此,我们建议放苗操作如下:
1、放苗前一天,外泼“激活Ⅱ”2亩/包,抗应激。
2、放苗时,先将蟹苗放置于浅滩处,适应塘口水温一段时间,即“缓苗”。
3、然后解开苗袋,让蟹苗从浅水区自由散开,入水。
4、放苗完成后,尽早投喂开口料。切记不要误认为温度低,蟹苗不摄食。
5、特别提示:尽可能避免天气突变时(如突然天晴等)放苗。
图3“激活Ⅱ”
图4河蟹放苗
点击标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