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来信故乡middot水篇

北京治疗皮肤病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

▲点击蓝字订阅“绥宁同学会”

专栏三三关峡妹子,10年从绥宁二中毕业,现就读于北京某高校

老家在绥宁关峡的一个山村。

在那些看惯了大江大河的人看来,蜿蜒着穿过这个小小山村的小河称不上河,至多只能称得上是比较大一点的溪流罢了。

但那散布在河流两旁贫瘠的农田都主要靠着这简单的水源滋养,所以在本地人自己看来,不管她到底是不是够得上一条河的名号,都是一条名副其实真正的河。

暮春时节,电闪雷鸣的阵阵春雨过后,河流里积聚了一冬发黄发黑的水草和其他粘附在石头上的水生植物,都被几场大水冲刷得干干净净。

寒风不再,河流里冷峻的颜色也被鹅卵石温暖的色调所取代。

小河除了在某些转弯洄流的地方水比较深外,绝大部分地段的水深都在没过大人的脚背到膝盖之间。

流水澄澈如镜,一眼便可望到底。

稍稍深一点又狭长的水道里,一食指或两食指大小的鲫鱼成群聚集,游来游去。

光滑的石壁上,尖而长和钝而圆的田螺吸附在上面。安静的时候,可以看见它们黑色的头伸出来,两只蜗牛般的触角随着水的流动轻微摆动,一有动静,马上又会把头缩进坚硬的壳里,关好“大门”,防备任何可能的危险。

当然,最吸引孩子的不是田螺,而是那些张牙舞爪披着和田螺一样颜色的壳的河蟹。

鲫鱼反应敏捷,行动迅速,小孩要抓到它们几乎是不可能;而田螺,虽然行动迟缓,只要看见,伸手一抓,便能毫不费劲地扔进桶里,但是却要弯腰沿着河流寻找上好几个小时才能捡满一桶,田螺肉虽好吃可是得来的过程却繁琐又费事。

与二者相比较而言,河蟹无疑是没有太多零食可吃的孩子最好的选择了。

暮春过后不久,炎炎夏日来临,头年秋天的小蟹经过一整个冬天和春天的成长,梅雨季节后,早已经褪了数次壳长到了可食用的阶段。

几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女孩,在午后两三点钟,太阳正高,晒得人脊背发热的时候,高高地把裤腿挽了,提一只塑料桶,沿着石壁从下游往上游走,一路捉螃蟹。

捉螃蟹有讲究,必须从下游往上游走,人如果在上游,一走动就容易惊扰下游的螃蟹,这是其一。

其二,螃蟹的两把大钳子还是颇有威慑力,没经验的人去抓,如果被它的大钳子夹住,还真是会痛得人龇牙咧嘴,所以在抓的时候尤其要小心,一旦被夹住了就很难脱开。

窍门在于,如果用一只手抓,就要从它身后面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螃蟹的大钳子没法伸到自己背后,所以它身后的部位比较安全。

如果用两只手抓,则要看准时机,同时捏住螃蟹的两只大钳子。关住它的“兵器”,它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通常三个女孩子组成一支队伍,年纪最大最有经验的负责走在前头捉,一个提桶跟着,另一个走在最后,抓住时机抓漏掉的螃蟹。

虽然水流很慢,女孩们的裤腿挽得很高,但在过膝深的水里逆流而上还是比较吃力,同时还得轻手轻脚,以免惊动了即将成为腹中之物的美味。

但是不管再怎么轻手轻脚,即使是从下游往上游走,水波还是会惊动到螃蟹。

有些胆小的,一感受到水流的震动立马慌张急忙钻进黑咕隆咚的石头缝,闭门不出。

有些个大的螃蟹,自以为经过了许多大风大浪,对一点小水流的动荡完全不以为意,依旧悠闲地呆在石头上,滴溜溜的黑眼珠四处张望,搜寻食物,淡定地审视着周围的一切。

就在它还在专注地谋划着什么时,两只大手一伸,一下捏住了它的两只大钳子,整个过程不超过十秒,等这傲慢自负的大家伙反应过来时,为时已晚。

它这才慌了,横着向左向右爬,都碰了壁,怎么也逃不出去。徒劳努力一阵后,看着比自己先关进来的同伴安静地呆着不动,似乎才无望地停止了挣扎。

下午的阳光依旧强烈。

女孩们的头被晒得滚烫,裤管也掉下来不小心被河水给碰湿一大片,脚泡在水里很清凉舒服。

但是所有的炎热和难受都被桶里积聚得越来越多的螃蟹带来的喜悦给冲淡了,一直往前,总有不断的小惊喜呈现,反而使人愈加兴奋。

半个小时下来,那段可以捉到螃蟹流速缓慢的水道也走到了头。

先把战利品放在一边。

把裤腿放下来自然风干,用清澈的河水洗一把脸,给被晒得发烫的身体降降温。在河岸边的小树下乘凉休息够了,最激动人心的野炊就开始看。

一个人负责洗螃蟹,剥掉蟹壳,去掉内脏。

一个人负责找小棍儿,洗干净之后把洗好的螃蟹串起来。

另外一个人负责用事先从家里偷出来的火柴生好火。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开始烤螃蟹。

河岸边到处都是小灌木丛,干柴火满地。拿着火柴一划,干的引火野草呼呼地烧起来,再扔些经烧的柴,火就旺旺地燃起来。

女孩们一个拿着一只串好洗净了的螃蟹,轻轻地在红色的火苗上翻动,打开纸包里包好的盐,撒一点点在一碰到火就变红的螃蟹身上。

蟹肉上的水分很快被烧干,在白盐的作用下发出滋滋的响声,阵阵诱人的香味儿弥漫鼻尖,只要两三分钟就能往嘴里送。

河蟹肉少,但可能有盐,再加上天然的东西自身鲜美。所以,这么许多年过去,那种美妙的感觉一直留存在记忆中,经久不坏,久酿沉香。

往期回顾

我的父亲,从校长到砖厂工人

绥宁二中,老照片,我们的青春

讲述绥宁人自己的故事

长按或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