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汇bull吟诵对诗歌理解的意义

年3月24日朱畅思老师应邀在论语汇音韵群跟大家聊聊吟诵对诗歌的意义:

吟诵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又来到我们的论语汇?音韵吟诵群,跟大家交流一下吟诵。昨天在景山学校我做了一节全区的乃至面向北京市的吟诵公开课,在课之后我与大家谈了为什么要吟诵,这其中有几个原因,我们按照次第来简单地与大家交流一下。

吟诵在交流为什么要吟诵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传说隋炀帝下扬州过运河,或许是吃了很多河蟹的原因,或许是不太适合江南气侯的原因,他在船上生病了,病因呢也很简单就是--受凉,病症呢也很简单就是--咳嗽,太医就给他开了方子,开了很多药都治不好他的病,于是就开始向沿岸的医师们进行甄海贴,谁要能够治好隋炀帝的病,就赏银千两,有一个年轻人就应征给隋炀帝治病。这个年轻人开了药方,太医们说我们得检查一遍,万一你的药方当中有问题害死了皇帝,是个刺客怎么办呢?太医们一起检查这个药方,发现这个药方一点都不新鲜,就是太医们曾经开过的药方。所以太医们跟年轻人说,你是不是光看见赏银千两了,你是不是没看见如果治不好要杀头呢,你开的药方到底能不能治好病,这个药方我们开过了,可没见效。年轻人说,等到给隋炀帝喝的那个时候,请让我到皇上的面前,药熬好了,到了皇上面前,皇上拿着碗拿着勺刚要喝下去的时候,这年轻人说:”别喝,现在一口一口地把药舔进去,否则我不能保证治好。”大家很惊讶,隋炀帝就没办法,于是呢就照办,开始舔这个药,他一口一口地往下舔,舔完这碗药花了很长时间。舔完以后,隋炀帝的咳嗽症状就减轻了。后来又吃了几副就好了,太医们很惊讶,这个药方我们也开过,大多数的药基本都一样,为什么你就治好了皇上的病呢?我们现在明白他只不过使了一个缓释的技术,如果一口喝下去这个药可能就直接到达肠胃,而咳嗽可能是肺部,嗓子出现的问题,而慢慢舔下去药就会在嗓子那里慢慢停留,也就起到的消炎的作用,药方都是一样的,而吃的方法不一样,留下一个词就叫“方法”。

吟诵方子一样而法不相同,达到的效果也就不一样。今天我们来学传统文化可能也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四书五经”就好比是一个药方,谁开都得开这个药,如果你不太承认中医,咱们就别聊了,如果你也承认国学是好的,你也承认四书五经能够给人们带来一些很好的结果,那么咱们就有了讨论的基点,那也就是说我们彼此都懂艺术,我们可能都知道药是要这么开的,什么病应该开什么药方,方子可能差不多,所以我觉得今天不必再去讨论是否该学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好这个内容了。

吟诵而我们该讨论的是下一步:“方法”,当我们把大量的传统文化传过来的时候,我们就该想怎么把这个文化的内容带给孩子们,是不是把这个东西摆在那里,只要读一遍就可以,只要干读就可以,只要平读就可以,还是说古人有千古流传的学习的秘诀,而我们今天就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彼此之间,所差的是这一点,如果仅仅是拿回古代的内容而不拿回古代的方法,或许我们也不能达到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吟诵回到具体的内容当中,也许群里面许多人是一线教师,也许群里有一些爸爸妈妈,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语文学习一定是读书的学习。所以在今天,传统文化的概念还需要很多认同,可是有一个概念是大家一定会达成共识的,这就是海量阅读,无论是出声的,还是默读。可见读书都是语文第一位的,这一点许多人都是同意的,但是我们却发现一个问题,读书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还是一个问题。读不下去或者读着读着就厌烦了。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一些语文课,你讲个故事孩子很喜欢听,如果你搞个活动孩子也很喜欢参与,但是你带领读书,情况就不那么理想。有些时候一节语文课,本来特别的活跃,课堂的情况也非常好,但是只要一开始读书,气氛就沉闷了下去。并且有一个很恐怖的现象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孩子是不太喜欢张嘴的,当你说大点声音读书的时候,只有少部分人呼应你,大多数的孩子还是不愿意张开嘴去读书,那么读书看来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孩子们也不喜欢,这是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还是我们的读法本身是有问题,怎么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让读书成为一节课最为可爱的情况,成为一节课中的亮点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吟诵。

吟诵所以许多第一次听课的老师,看完课堂以后,对于我在课堂当中的很多讲解设计还是要摆在第二位去评价的,因为我能够搜索到资料,一个用心的老师也能搜到资料,我能够把一些文化的内容带过去,那也不是我能看到的,文化就是那个样子,只要你认真学习,认真去备课,你也能找到,也可以带出去,虽然在这些方面我也有很认真和努力的研究,但这还不是最大的亮点,听完课的老师们都能感觉到孩子们很喜欢学习,很喜欢读书,吟诵解决了兴趣的问题,解决了他热爱的问题,真正是爱上了阅读,爱上出声音的读,所以我们看到网络上面几年吟诵的教学视频,孩子们到了八、九年级,声音变粗,声音变沉稳,但也还是大声的,没有懈怠,我们让一节吟诵课当中的读书成为了一节课当中最大的亮点,这是我们解决一个孩子读的问题。

吟诵有的时候我们学习国学就是读的不够,开始讲解,开始彭征博引,开始讲解情怀,开始谈老师个人感想,其实它不符合学习基本的特点,有些爸爸妈妈总要说,我不会讲,我不知道东西,该讲哪个份上,我也知识不够,我怎么带领孩子学习国学,其实你在走上一个歧途,你所干的事情应该是带领孩子读书,应该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这可能是最大的优势,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是功在千秋的,你也不需要懂,你也不需要知道特别高深的东西,你也别讲,万一再讲错了。

吟诵所以吟诵这个东西可以解决我们最大的兴趣。还有的老师说:我想怎么吟诵就怎么吟诵行不行,我在吟诵的时候是一种自由的发挥,自然的表达,我想干吗就干吗,哪里长哪里短,哪里高哪里低全凭我个人的兴趣与爱好,这可不可以呢?这是不可以的,我们看我们这个群的名字叫“音韵吟诵”,也就是说,吟诵其实是可以放大音韵的价值的,中国的文学今天我们解读起来的方法也有很多问题,我们解字面,我们解它的意象,我们解它的修辞,很多做法非常西化,很多做法根本不是中国自古以来传承的密码系统,他传承的方法当中出现很多的纰漏。然后我们还觉得特别对,所以孩子很反感,原因就是你用苹果系统去解释windows。有人跟我说苹果系统不好用,原因很简单--没用惯,我有一个学生当年是东城区的状元,现在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我曾经跟他讨论过苹果系统的问题,他就说你在Windows里所能用到的所有的你觉得非常好的办法,我都可以在苹果系统里给你找到更好的办法解决,只要你敢提出来我就敢提出来,我跟他讨论过很多遍,我有苹果的电脑,我有Windows的电脑,我用苹果的电脑去完成一些内容,他都告诉我怎么办怎么做,我会发现这套东西很好,可是如果你非用windows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在苹果里去实现,你就会发现很别扭,今天网络上做了很多兼容的软件,让你能够在苹果电脑上使用windows的系统,但你就会总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死机,这就是我们今天来学国学的一个问题。

小篆

吟诵中国人讲“小学”,所谓“小学”指的是训诂、文字、音韵,这些内容都是解释一篇文学的很好的方法,有一本张志公先生所写的书籍上面提到,古人所读的书不是我们今天这么少,他罗列了古代的小孩都会学习那些书籍,比如说他所罗列的古代的孩子会有工具书,也就是说,他会拿到工具书去查询他所需要的资料,其中就有音韵的书籍。解释一篇古文,解释一篇古诗,要从汉字入手,从字源入手,从字形入手,然后最后导致了它的字义是什么,还有从声韵入手,孩子们手里有工具书都能查到,自己就学习了。那么音韵的东西我明白了,我怎么展现出来的,汉字是个像形的东西,当你了解这个形状从那里来的,最好的保留了形状。最完整的和最成熟的去展示了我们汉字形状的字体应该是小篆,所以古人会让孩子用小篆去抄写一些内容,小篆笔顺是圆润的,代表的“天道”,”天道”是圆的,”地道”是方的吧--天圆地方。我们今天都是方块字,讲的是”横平竖直”,它是一个走”地道”的方式,而小篆还在走”天道”的方式,是圆润的。所以有的时候用小篆来抄经,用小篆抄经其实是开智的一个方法,你把文字的信息都已经告诉了孩子,用今天的话叫全码信息”都告诉了孩子,你可以用抄写的方式,但是音韵的价值你怎么体现呢?用吟诵的方式去体现它,比如说这是一个入声字,你要读的时候要短促的表现,这里是一个语气词,你要用重重的声音和有些长的感觉去表现它,这里是一个逻辑的重音,你要用加强的意思去表现它,这可能才是吟诵带来的价值,如果我们的读书不能体现这一点的话,那么你当然是不能够把一个经典的全部的信息带给孩子,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国学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吟诵《周礼》中说:”古人教学分为几步:“兴、导、讽、诵、言、语”。

吟诵第一是“兴”:就是要挑起孩子的兴趣,用各种方式,讲故事,用生活的切近的事情做比喻,或者用各种的方式找到动力,这些方法古人都用,找到的一个兴的点,

吟诵第二是“导”:把你引导过来,引导你走入一个正途。

吟诵第三是“讽”:就是讽刺的那个讽字,在古文当中这个字就是泛读,快读,所以有些老师问我说吟诵可不可以快读,可不可以这样,现在听到老的录音也好,电视剧也好,或者一些老的一些相声也好什么的,都是这么读《论语》,这只是“讽”这一步,这一步叫熟悉文本,所以你只要有个调子就可以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就可以快速地把这些东西读下来。

吟诵D第四是“诵”:而这个“诵”就叫吟诵,我们所说的吟诵如果再狭义一点它指的是这一步的吟诵,这一部分的吟诵是干吗用的?是玩味用的,是理解用的,如果你只是让孩子把它背下来,或者是熟悉下来,那你到“讽”这一步就够了。对一个小朋友说今天咱们读《论语》,做个好孩子要读《论语》,你的孩子“讽”一遍就够了。可是现在你想理解,想去说一说,那么就要用诵的方式,古时候八岁开始读经。

第五是“言”:说出去叫言。

第六是“语”:回来就是语。

吟诵那么8岁读经的时候又加上古人的小学的学习就是蒙学的学习是非常科学的,所以孩子到8岁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读经的本领,那个时候再加上工具书,他就可以很好的去表现,这个时候你怎么能让他还用“讽”呢,你怎么能让他小和尚念经一样的读书呢,他也不会答应的,他通过自己的工具书,通过字形、通过音韵、他所了解到的《论语》已经不同了,所以他现在需要玩味的方式去读它,这个时候你要所培养的是一个“士”是一个儒家的士,是一个能够救济天下的,将来掌管天下的士,从宋朝开始,这些士们就觉得天下兴亡,真的是我们这些人有责,所以宋人为什么会出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话怎么没在唐朝出现,宋朝出现了呢?到了那个时候,士对自己的位置已经有非常高的看法了,所以到了明朝,皇帝不上朝,国家照样可以运转,所以到了明朝,皇帝出了问题,大臣们以死相逼,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士的精神不断地增高,那么现在你从8岁开始要培养一个士,就是掌管国家的人,皇帝不是掌管国家的人,掌管国家的人是儒士的手里面。你还让他嗡嗡嗡嗡“讽”方式把这些读完吗。肯定是吟诵当中有高低、长短、快慢、轻重、缓急、旋律等等的内容都摆在里面,让他圆润地成为一个儒家的雅士,所以当然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吟诵前些日子,看电视剧《张学良》,电视剧当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几个老师来教孩子们读书,老师在课上问孩子们怎么理解这句话,张学良站起来理解得很好,老师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这就是电视剧,电视剧用这么一个桥梁表现张学良的伟大,但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么小的孩子,他不会老是这种问答式的,他会让他自己先去读,先去玩味,先去通过工具书了解,他要读对才可以,否则凭什么老师一问他就知道呢?讨论是要有基础的嘛。所以我们知道吟诵可以放大音韵的价值的。你知道这个是入声字,你知道这个字是语气词,你知道这个字表连接,你怎么用声音展现它,这就是吟诵的意义了。

课程通知

中学国学课程开课在即

盈视中学国学课程,蕴藏千古传承的密码:

1、一脉相承的国学逻辑,诗文兼顾的教材设计;

2、从汉字入手的课程,让音韵大放异彩;

3、培养思辨与表达的能力;

4、重视基础的落实,有反馈与鼓励的教学.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及报名

音频整理:郭晓峰周秀玲

文字整理:王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3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