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格河蟹是怎样养出来的
河蟹是原产于我国的重要特种水产经济动物,深受消费市场青睐,养殖面积及产量逐年增加。河蟹消费有其不同于其他水产品的鲜明特点。除营养价值之外,河蟹消费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我国自古有“不到庐山辜负目、不吃河蟹辜负腹”的说法。因此,社会对河蟹的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吃饱的营养需要,更把吃河蟹当成一种满足口舌享受的文化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河蟹的成品规格差异决定了终端消费价格的巨大差异。因此,与养殖其他水产品相比,养殖河蟹不仅仅要追求单位的亩产,更要追求养殖成品的上市规格,亩产与价格相乘才是最终的产值。而且往往养殖河蟹的规格比产量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大规格河蟹的价格往往比小一点点的河蟹价格多出好几倍。那么,如何养出大规格的河蟹?河蟹最终上市规格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问题值得认真分析。
1、密度问题
虽然与海水肉食性蟹类如三疣梭子蟹相比,中华绒螯蟹性格相对温顺,领地性行为并不特别明显,这可能与进化中不同环境条件或食物丰度造成的基因有关。但研究和生产实践均显示,河蟹成蟹养殖的上市规格与养殖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有试验证实,河蟹的蜕壳生长的空间越大,其蜕壳后的翻倍率也越高。因此,要获得大规格河蟹,养殖密度要适当控制。根据当前生产实践来看,如果想获得公母均重4.5两以上的超大规格河蟹,池塘养殖密度应控制在只/亩左右比较适宜。如果以4.5公,3.5母作为上市标准,河蟹池塘的养殖密度以-只/亩为宜。当然河蟹养殖密度也不是越低越好,因为毕竟河蟹还具有一定的群体行为。而且过低的密度也不利于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养殖者必须在密度、规格和产量之间追求一个最佳的效益点。
2、溶氧问题
河蟹蜕壳及蜕壳后的体重增长幅度与水体溶氧水平密切相关。我国河蟹养殖多采用生态养殖技术,主要通过水草的光合作用给水体增氧。这种养殖方式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水草的光合作用能够给水体带来充足溶氧,另一方面水草环境也带给河蟹适宜的栖息环境,利于河蟹躲藏和蜕壳。但是,如果遇到长期阴雨天气或水草过密,水草夜晚的呼吸作用反而会导致水体溶氧降低,影响河蟹摄食和健康。此外,水草光合作用的昼夜波动还会导致水体pH值波动,间接影响河蟹代谢和离子吸收。
溶氧是水产养殖成功的第一要素,对大规格河蟹养殖也不例外。要保证水体稳定的溶氧水平,就不能仅仅依靠水草供氧。一方面,春季早期应适当使用氨基酸培藻素等肥水产品对蟹塘进行肥水,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培养藻类增加池塘溶氧,还能够减少池塘青苔的滋生。另一方面,针对大规格河蟹养殖,建议所有池塘配备增氧设备,以罗茨鼓风机带动的底层增氧设备最好。这是因为水草供氧时中上层水草产氧多氧气过饱和,而底层氧气则含量不足,易造成底层缺氧。合理安装增氧机使上下水层氧气交换、增加水体流动性,能够起到较好的增氧作用。此外,定期对河蟹池塘进行氧化改底,减少池塘底部氧债效应也对保持河蟹池塘底部溶氧充足非常重要。这些技术措施均是获得大规格河蟹的重要保障。
3、营养问题
河蟹的生长本质是蜕壳。研究显示营养是影响甲壳动物蜕壳的关键要素。在营养供给限制条件下,甲壳动物蜕壳间期会延长,还会显著影响蜕壳后甲壳动物的增长率。在所有营养素中,蛋白质被认为是影响河蟹成品规格的第一限制性营养素。河蟹能否长成大规格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蜕壳后的“膨胀率”或翻倍率。很多证据表明,高蛋白的优质饲料能显著提高河蟹的“膨胀率”或翻倍率。特别是在养殖中后期,增加配合饲料蛋白水平到45%以上,能够显著促进河蟹组织发育,提升第四、第五次蜕壳的“翻倍率”。同时,投喂高蛋白饲料能够缩短河蟹蜕壳的周期。很多养殖户全程使用41%蛋白配合饲料进行养殖,后期采用45%蛋白饲料,“蜕六壳”河蟹的占比则会大大增加,最终促进了上市规格。
此外,研究发现投喂高蛋白饲料能够促进河蟹性腺的发育和营养物质积累,压膏压黄,从而显著提升河蟹成品的品质。对最终挑膏销售的养殖户来说,中后期使用45%蛋白河蟹配合饲料能够明显改善蟹膏的丰满度和蟹黄的色泽丰度,从而提升产品价值。在促进河蟹品质改善方面,配合饲料营养比较均衡,除了提供较高的蛋白水平外,还能够补充河蟹后期性腺发育所需要的糖类、维生素类和叶黄素类天然色素。因此对河蟹育肥和提升品质来说,全价配合饲料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使用冰鲜鱼。
4、种质问题
随着我国河蟹养殖产业的不断扩大,对优质种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不同甲壳动物在蜕壳间隔、生长潜力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种间差异,可能与分泌蜕壳激素的Y器官对不同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有关。即使在种内,Y器官对影响因子的敏感程度在不同种群或个体实际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河蟹来讲,通过良种选育培育出生长速度更快、抗逆性更好的优良品系非常重要。目前河蟹良种选育及种苗培育行业的发展还不尽人意,以次充好的现象非常严重。河蟹良种选育的方向是什么,近两年来人为创造出的大规格种蟹的概念非常流行,认为只要使用了大规格种蟹就能够养殖出大规格的成品河蟹。实际上从目前的养殖实践来看,种质对河蟹成蟹规格的影响还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即使在目前条件下,河蟹种质的生长潜力也还远没有发挥。未来的良种选育的方向,更多应该是考虑提高河蟹品种的抗逆性和抗应激能力。只有使用抗逆品种的河蟹基因型进行养殖,才能够兼顾河蟹规格与产量的平衡,从而在保证大规格河蟹养殖的基础上,还能够不断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回捕率,从而使养殖产量和养殖收益不断增加。
近两年大规格“大闸蟹”品牌越来越火,说明消费者已不仅满足于能够吃到螃蟹,还要吃到高品质大规格的好螃蟹。消费升级,促进了对高端河蟹的需求,这是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对广大养殖户来说,抓住市场机会的变化点,充分利用养殖模式、养殖管理、高质饲料等多种管理手段向市场提供大规格河蟹,一定能够获得更好的养殖收益。
更多新闻★留住它的微笑,江豚保护我们一直在路上
★眼看7月过了大半,小龙虾价格还是不见大涨,小龙虾养殖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这几种套养模式,你不了解一下吗?
本周虾价
★高温干旱凶猛肆虐,洪泽湖整个水域上白茫茫的一片,损失可能达亿元(附视频)
★池塘种空心菜、丝瓜、苦瓜....产量还奇高!这套生态循环技术火了!
重要提醒:近期有作者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到假冒科学养鱼投稿网站,投稿后不仅没有下文,更有的被骗取版面费等,本刊投稿网址为:kxyy.fish.cn,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和审稿费,稿件一经录用,即付稿酬!敬请选择正确网站投稿!
公告科学养鱼致力于普及养殖技术与养殖信息分享,为中国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渔民增收助力,有意愿入群的朋友可以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