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庭坚的ldquo清明rdquo
由黄庭坚的“清明”诗说开来
各位看官,老尼克今天要聊的话题,其实是一篇迟到的内容,本来老尼克是要蹭“清明节”热度的,结果这事那事的,这篇文章就没写出来,错过了热度,那就当闲聊吧。
提起“清明节”,咱们脑海里一定会想起杜牧的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尼克我估摸着随便找一个小学生,都能一字不差,背得出来。
其实古人,很多都写过和清明有关的诗,老尼克也读过几句,但的确没有杜牧的好读好记。咱们来看几句。
先说说赵令畤的《蝶恋花》词:“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赵令畤是宋太宗赵匡胤的长子赵德昭的玄孙,也就是说,他是赵德昭孙子的孙子。但是,赵德昭被赵光义清除以后,他的后代在北宋就一直没再能出头。
赵令畤曾经在苏东坡手下做过事,和苏东坡关系很好,于是苏东坡就想着向朝廷推荐一下赵令畤,各位看官,您猜结果会怎么样?
没错!朝廷根本不用他!《宋史》原文:“宣仁太后曰:「宗室聪明者岂少哉?顾德行何如耳。」竟不许。”
后来苏东坡犯事被贬,赵令畤还花钱打点,帮着缴纳罚金。可见两人关系真的不错。这老哥一辈子贫穷。死时候连安葬的钱都没有,最后皇上觉得看不过去,让户部出钱,才把这老哥下了葬。
扯远了,熟悉老尼克的都知道,我有时候吧,一说秃噜嘴,刹不住车,咱们接着聊清明。
咱们再来看看贾岛的清明: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何梦桂:“记年时、人人何处,长亭曾共杯酒。酒阑归去行人远,折不尽长亭柳。渐白首。待把酒送君,恰又清明后。青条似旧,问江北江南,离愁如我,还更有人否。”
辛弃疾:“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柳永:“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紺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今天重点要说的,黄庭坚的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
这首诗头一句就说“佳节清明”,看官您是不是也觉得不对啊?清明节是啥日子啊?那是纪念先人的节日,看人家杜牧说多好啊,“欲断魂”,您这,咋改成佳节了?
这个呢,有两种说法。
第一呢,古人祭祀先人,不是在清明,而是寒食节。清明在古时候还有个说法叫“踏青节”。
《清通礼》:“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其实就算是寒食节祭祀先人,在缅怀哀思之后,也有踏青野炊的习俗。明代《帝京景物略》说:“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这个节气会有众多娱乐活动,荡秋千就是主要项目,所以元明清三代还有个名字叫“秋千节”。
除此以外还有蹴鞠,高俅不就是这玩意踢得好,才被宋徽宗看上的吗?此外还有斗鸡,拔河,放风筝等等吧。
冬天被憋了好几个月了,好容易等天也暖了,树也绿了,花也开了,可不就得野外去撒撒野?那能不欢乐吗?可不就是佳节吗?
还有人从植物角度说。说对于树木、灌木、野花、野草,清明这时候就是它们蛰伏一冬,开始玩命生长的时候,所以,它们就觉得这是佳节。所以是“桃李笑”。
黄庭坚在他这首诗前四句说了“桃李”、“野田”、“荒冢”、“春雷”、“龙蛇”、“春雨”、“草木”。都是初春自然景色的描写,春雨春雷,万物复苏,又换发了勃勃生机。
接下来两句“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则是两个故事。咱们一起来看看。
“人乞祭余骄妾妇”这句话出自于《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jian)良人之所之也。”
早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这个故事说的啥意思呢?
是说一个齐国人每天回来都和他的大老婆小老婆说今天都和显贵之人一起喝酒了。说多了他老婆就不信了,有一天就悄悄跟他出门,结果发现街上根本没人搭理他男人,然后就一直走到墓地,别人祭祀先祖一定会带贡品啊,他就跟人家乞讨,他老婆回到家就哭了,说我们仰仗终身的男人原来是这样的人!
这个齐国人回到家中,不知道他老婆已经知道了,仍然对他两个老婆吆五喝六的耍威风。
这个故事讽刺意味很浓。其实直到今天,这样的人依然很多,老尼克我就遇到过这样的人。一张嘴就是昨天和张局吃饭了,前天和李处钓鱼了,上礼拜和刘总一起KTV。。。。。。
不说了,再说多了就该被河蟹了。咱们接着聊这首诗。
“士甘焚死不公侯”这句说的是另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要杀他的亲生儿子重耳,重耳畏惧逃亡,跟随重耳的主要有五人,介子推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最终返回晋国,立为晋文公。
逃亡时候有一次在深山里,没吃的,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野菜同煮给重耳吃。重耳很感动,说日后一定要好好报答介子推。重耳成为晋文公后,介子推却隐居绵山。
后来晋文公又想起介子推了,便带人马亲自前往绵山寻访。可是绵山重峦叠嶂,谷深林密,找不到啊。这时候,就有那坏心眼的人说了,三面烧山,介子推一定会从没着火那面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最后在一棵被烧焦的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的尸骨,介子推背后一片衣服没被烧,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后来人们把介子推死的日期定为“寒食节”。一般就是“清明节”前一天,也有的地方是“清明节”前两天。
晋文公把那颗柳树的一段木头带回去,做成了一双木鞋,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打这来的。
诗的最后两句,“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蔫共一丘。”则是对人生的感叹,贤良也好,奸佞也罢,聪明也好,愚钝也罢,到最后,还不都是黄土一捧,荒草一蓬。。。。。。
全文完。
写作不易,还望点赞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