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螃蟹自带3个高招,河蟹放进咸水池,
每年到中秋节,就是大闸蟹大量上市的时候,人们争相抢先品尝。但是一到了春节,这个家家备年货的时候,大闸蟹的市场却不怎么红火了。
去年十一月份,河蟹接近尾声,江苏金坛大闸蟹才刚刚登场。
在这的养殖场里,一只只螃蟹从水中爬出来,三两成群,出现在护坡上。上市的黄金时刻过去了,11月才上市的江苏金坛大闸蟹还能有市场吗?
不但有市场,这又大又肥美的大闸蟹,正好抢占了市场的空白,还能卖个好价钱呢。
这错季的大闸蟹是怎么养出来的呢?他有着自己的3招养殖秘诀。
第一招:分居。
江苏金坛的冯爱忠,有着一片亩水面的养殖区,他分开了10几个池塘,并且还把公螃蟹和母螃蟹分开养。据他自己讲,只有将公母分开,就能提高螃蟹10-20%的成活率。
分居为啥能提高成活率呢?原来每到秋风送爽,正是母蟹味道最鲜美,蟹黄最多的时候。而这时候的公蟹则成熟慢一些,上市需要晚一个月。晚上市一个月的公蟹,蟹膏正多,这也说明公蟹长得越壮实。成熟期不同,造成了公蟹和母蟹的最佳销售期也不同。
所以,以前混养螃蟹,要先将母蟹挑出来卖,而公蟹则要重新放入池里再养一段时间,这一捞一放,不仅费时费力,还对螃蟹有一定的损伤。
据冯爱忠观察,其实母蟹和公蟹的关系并不和谐。公蟹的钳子大,抢食凶。而母蟹的钳子小,抢不够公蟹,只有等公蟹吃饱才能吃,经常处于挨饿状态。公蟹还具有攻击性,经常追逐母蟹,残杀老弱病残蟹。
最致命的一点是,母蟹成熟早,所以退壳也早。刚退壳的母蟹,就更容易受到公蟹的攻击。一旦在这时候被公蟹发现,那母蟹就在劫难逃了。这从一个角度上也降低了螃蟹的生存率。
于是冯爱忠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将公蟹母蟹分开养殖,避免损失。
经过几年的研究,冯爱忠从挑选蟹苗开始,就把公母分开。在这次选苗中,那些早熟、有残疾的螃蟹都要被剔除掉。按照规格大小的不同,分别放入公蟹塘和母蟹塘。
螃蟹的性别不同,投放的密度也不同。正常母蟹密度为每亩-只,而每亩公蟹则为只。
养殖量大,养殖环境就更不能马虎。冯爱忠的水源来自于淡水河,水源里经常会带来小杂鱼,而鱼的灵活性高于螃蟹,所以,螃蟹吃不饱饭了,必须想办法除掉小杂鱼才行,不然可撑不到春节。
于是,冯爱忠引入了桂鱼来对付小杂鱼。
清除掉小杂鱼后,还得让蟹池中的螃蟹过得舒服,这就得增加氧气的供应量才行。于是他在每个池塘都铺设了增氧管道,一米一个出气孔。如果没有分养的话,做到4米一个出气孔就可以了。
冯爱忠还引入了探头监控,自动检测监控,从而节省了人力成本,不用巡塘了。但是螃蟹要养好,操心事还真不少。
第二招:不速之客。
白鹭鸟是最喜欢吃螃蟹的,在给螃蟹喂食的时候,白鹭还会时不时的出来抢食吃。尤其是在蝎子退壳的时候,一旦遇到白鹭的惊扰,就会出现退壳困难,甚至死亡。要是任由这样下去,这池子里的螃蟹可就不妙了。
专家给冯爱忠支招,为公蟹池子种上一种叫做伊乐藻的水草。这种水草不但能够为螃蟹提供良好的隐蔽场所。还能提供氧气、净化水质。伊乐藻的生长速度很快,公蟹生性好动,经常打闹。夏天伊乐藻长得快,公蟹毁的也快。而冬天,由于伊乐藻耐低温,也能生长。
对于母蟹,它们更喜欢又扁又长的苦草,这苦草长得就像韭菜一样,所以也叫水韭菜。它的根部有大量类胡萝卜素,母蟹吃掉根部,水韭菜就又会重新长出根部……
住得好不行,还要吃得好。螃蟹春节要上市,就必须吃得好。在12月以前,螃蟹吃的都是冰鲜小鱼。
但是在12月以后,这小鱼就变成了辅食了。主食变成煮熟的玉米和黄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荤素搭配,不掉膘。同时维持螃蟹的体能,更是为了让公蟹长膏。
第三招:河蟹放进咸水池。
最后一个月,就要给大闸蟹搬家了,让大闸蟹住进咸水中。
这最后一步的目的,就是育肥。在野生环境中,每年九月后,野生大闸蟹会成群结队回到海水与淡水的交界线处繁衍后代。这说明,大闸蟹在适度的盐刺激下它身上的“蟹膏”会完全成熟,这也正是育肥的目的。
育肥过程中,公蟹母蟹也要分开,因为公蟹母蟹适应的盐度是不一样的。
公蟹育肥,最合适盐度在千分之12到千分之18,而母蟹则更适宜生活在千分之6的盐水中。
春节到了,咸水中生活20天的大闸蟹,膏满膘肥,又是一个丰收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084.html